日本与中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当时,日本还没有统一,国力薄弱,经常向中国进贡,并派人来学习汉文化和治国制度。《后汉书》中记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那时还没有“日本”这个称呼,因为岛国居民普遍身材矮小,言行恭敬,汉人便称其为“倭人”。
汉武帝和汉光武帝都曾接见过倭国使者,并赠送印章和珍贵礼物。光武帝刘秀曾赐给倭人印章,上刻“汉委奴国王金印”,象征倭国完全隶属于大汉王朝。古代日本还被称作东瀛或扶桑,直到隋唐时期,岛内政权逐渐稳定,才正式使用“日本”这一名称。彼时,中日国力差距明显,日本多次派遣使者学习汉文化制度,并将其引入国内。
隋朝时期,日本已建立天皇制度。日本使者来朝,向隋炀帝递交国书,却写道:“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这句话意味着日本天子与中国天子平起平坐,触怒了隋炀帝。使者急忙请罪,隋炀帝虽平息怒火,但仍决定给日本一个深意的赏赐——一块沉香木。
沉香木自古在中国十分珍贵,用于焚香、收藏,象征身份尊贵。这块沉香木长156厘米,重约13公斤,是当时罕见的珍品。日本人视之如国宝,供奉于东大寺,并命名为“兰奢待”,意为闲寂处候待。此后,日本皇室曾用兰奢待奖励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仅有三位获得过:明治天皇、织田信长和足利义政。赏赐时,会从兰奢待上切下一小块,并在旁贴上记录姓名和赏赐日期的纸条。由于仅切过三次,沉香木重量减少至11.6公斤,但自此再无人动过。
兰奢待至今仍保存在奈良东大寺正仓院,这里是日本珍贵文物的收藏地。随着时间流逝,日本民众对兰奢待的尊重愈加深厚,还专门为其制作了玻璃保护盒。据记载,除了三位留下字条的人外,还有少数如足利义满、足利义教等人使用过兰奢待,但未留下痕迹。
在隋朝,沉香木只是皇室用来焚香的珍贵木材,价值虽高,却随手可赏。谁能想到,这块随意赠予的沉香木,却在日本成为传世国宝,流传至今已有约1400年。这也体现了日本人对兰奢待的珍视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