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朝灭亡后,天下分裂为两大势力,其中最强的分别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高祖刘邦。楚汉之争的开始,项羽势力最为强大,而刘邦相对较弱。那么,为什么刘邦最终能击败项羽呢?这要归功于刘邦身边的两位谋士,他们分别出谋划策,改变了战争的走势。其中一人,更是导致了项羽的最终失败。
刘邦的两位重要谋士,一位是萧何,另一位是陈平。萧何曾提出过一个关键的建议:“汉中取胜,占据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这句话的意义深远,要从“先入关中者为王”这一承诺说起。当时,楚怀王承诺,谁先进入函谷关,谁就是关中王。刘邦比项羽早一步入关,成功成为关中王,而项羽对此心生不满,决定通过鸿门宴将刘邦除去。刘邦知道自己无法与项羽对抗,于是主动向项梁请求放弃关中王之位,避免了这次危机。
随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诸侯,为了限制刘邦的力量,他把刘邦封到了汉中。刘邦心中虽不满,但当时根本无力与项羽抗衡。萧何看出了刘邦的心思,于是提出汉中是个得天独厚的地方,刘邦应该在这里韬光养晦,静待时机。这个建议,给了刘邦重新振作的信心,他决定暂时隐忍,暗中策划反击,而这一切,最终为项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刘邦向来以仁义治国,深得百姓拥护。他擅长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刘邦的另一大优点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不怕下属比自己更有才能,反而以此为激励,争取更强的支持。而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的独断和多疑有关,尤其是他的多疑心理,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
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性格霸道,喜欢独断专行,同时又疑神疑鬼。在鸿门宴上,范增曾建议项羽在宴会上直接除掉刘邦,但项羽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范增便暗示项羽,要通过项庄舞剑来助兴,其实意图是杀掉刘邦。历史上,这一事件成为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由来。最终,刘邦安然离开宴会,还送上玉器作为礼物,而范增却愤怒地表示:“你不足以成大事,未来能取项王天下的,必是沛公刘邦。”这句话让刘邦意识到,若要除掉项羽,范增是必须除去的对手。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困在荥阳,明知无法胜过项羽,于是主动向项羽请和。项羽同意了,但范增却认为这是击杀刘邦的最佳时机。然而,刘邦的谋士陈平看出了项羽的多疑性,利用这一点设计了反间计。项羽开始怀疑范增与汉军有秘密联系,逐渐剥夺了范增的权力。范增最终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已定,辞去职务回乡,但未能到家就死于途中。
如果项羽没有怀疑范增,事情的结果可能会截然不同。项羽的失败,从怀疑范增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最终,楚汉战争以项羽在乌江自刎而告终,刘邦获得了胜利。萧何的策略让刘邦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而陈平的计策则让项羽失去了最大的支持者——范增。项羽虽为枭雄,但终究败在了自己的性格和判断失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