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关于绶墓志铭的记载非常珍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其珍贵之处在于它很可能是“广粮门”这一名称最早的文字记录。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未能找到比这更早的文献记载。
它的珍贵还体现在,它揭示了广粮门赵氏家族与于阁老家族之间的姻亲关系。赵氏家族的元配赵太宜人出生于一个有钱的邑世族,其家族历代积累了大量粮食,年年富足。直到一次大灾年,赵氏家族将所储粮食分发给周围的城镇,救助了成千上万的人。朝廷为表彰赵家,特意为他们立下“广粮门”的称号。而赵公廷言与文定公、赠户部公等官员有深厚的友情,最终促成了赵家与于家之间的婚姻。
这段铭文的另一个珍贵之处,是对赵太宜人品德的高度赞扬。她继承了赵氏家族的美德,特别是贤淑、忠孝和乐善好施等品质。文中记载了文定公曾赞美赵太宜人的贤良,称她“何以被教如老成人,异日昌吾家必妇矣”。她也曾在家中长辈黎太淑人病重时,悉心照料长达七个月,展现了孝心。李太宜人病重时,赵太宜人也以同样的孝顺心态给予照顾。她乐善好施,常常将自己的财富与邻里分享,帮助贫困的人。
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虽然在多年之前已经被遗忘,但在今年的清明节,由于赵氏家族的首次祭祖大典,一些珍贵资料得以重新被发现,唤起了人们对这一家族历史的重视。特别是在笔者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谁来拯救广粮门”时,曾获得赵瑞国先生的一些帮助。尽管这些资料因换手机而遗失,但今年赵氏家族的祭祖活动使得这些失落的资料再度归还,成为家族历史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
根据《东阿县志》的记载,广粮门赵氏始祖赵得和公于明洪武初年自青州乐安县迁至东阿县,在此定居,并以勤俭持家致富。正统十一年,赵得和公慷慨捐粮七千石、白麻四千石,用于赈灾,帮助了五个县的灾民。因其仁爱之举,明英宗特封赵得和公为户部员外郎,赐“广粮门”之名。六百年来,赵氏家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成就,涌现了众多文人武才。广粮门赵氏家族的文化传统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家族的精神遗产得以延续。
如今,六百年后,广粮门的“御踢圣旨碑”依然巍然屹立,讲述着赵得和公的历史,成为了东阿县的文化遗产。广粮门的历史和文化也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赵得和公安息之地,赵氏家族的祖茔,也被列为市级保护文物单位。此外,村中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如明代尉迟寺、八大铜佛以及岳家坟碑刻等,亟待保护与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