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有两位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和张仪,他们都被认为是鬼谷子的弟子。苏秦曾效力于燕国,凭借出色的口才游说六国——燕、赵、韩、魏、齐、楚,促成了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策略,甚至一度让秦国十五年不敢轻举妄动。而张仪则在苏秦之后效力于秦国,他同样凭借口才瓦解了六国联盟,为秦国侵蚀韩、魏、楚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战国史专家杨宽考证发现,苏秦和张仪实际上并非同一时代。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则死于公元前285年,两人相隔25年。《史记》为了叙述的完整性,描写了他们似乎同时活跃的情景:苏秦在说服燕赵后,打算游说韩魏,但秦军已准备攻魏。苏秦担心计划失败,于是故意激怒张仪,引导他前往秦国游说秦惠文王。在张仪的协助下,秦王暂缓攻魏,为苏秦的合纵计划赢得时间。
随着古墓发掘,一些战国史料重现世人眼前,其中最重要的是《战国纵横家书》。考证发现,苏秦和张仪并非同时代人。秦始皇统一后,焚烧六国史书,再加上秦国史官记录简略,导致战国历史缺失严重。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参考纵横家文字,其中难免夸大事实,将苏秦和张仪同时代的描述形成了一种历史画面,让纵横家的影响显得更大。
纵横家为了突出苏秦和张仪的传奇,故意把苏秦的经历“提前”25年,并把一些与他相关的事件归入其弟苏厉和苏代名下。《孟子》中提到“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乎?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可见真正与张仪同时代的纵横家是公孙衍,而非苏秦。
因此,现存史书中关于苏秦和张仪的记载,其历史真实性值得怀疑。他们是否真是鬼谷子的弟子,也成谜。甚至有人将战国初期名将孙膑、庞涓也归为鬼谷子门下,但史料并未明确记载。孙膑擅谋略,庞涓精于布阵,两人的军事思想差异巨大,不可能同一师承。
现代有观点认为,“鬼谷子”可能并非单一人物,而是一个代代相传的称号。苏秦、张仪是中期的弟子,孙膑、庞涓是早期弟子。但这更多是后人演绎和影视作品的设定,不能完全当作历史事实。因此,鬼谷子的真实性仍有待考证。总之,把动漫和影视故事当作历史是不妥的,史实与传说需要谨慎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