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是邻居,但两国关系中积累了很多矛盾与仇恨。历次冲突里,许多摩擦都由日本发起。除了近代的抗日战争外,古代到近代的交锋中,中国通常没有遭受彻底的失败,但也从未把日本完全制服过,这给后世留下了隐患。若将来再次发生军事冲突,作者认为中国必须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才能斩断反复的祸根。
古代交往与早期冲突 中日交往可以追溯到汉代,《后汉书·东夷传》里已有关于“倭”的记载。“倭”字作为对日本的古代称呼,在汉朝就出现了。有学者认为这个称谓可能带有“友好”之意,反映出最初双方多以和平往来为主。谁也难以想象,千年之后这片列岛会发动大规模侵略,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 到了唐朝,交流达到顶峰。日本派遣遣唐使,大量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和礼仪,把唐朝的影响带回国中。与此同时,唐朝与日本的首次军事对抗也在此时发生——白江口之战。朝鲜半岛当时分裂为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日本支持百济,而唐朝与新罗结盟。唐军与百济残部及日本援军在白江口交战,凭借更强的战舰与武器,唐军大胜,烧毁了许多日军舟舰。此役后,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再对中国大陆发动大规模进攻,转而更多地向唐朝学习文化与制度,至今在日本还可见唐代文化的痕迹。 元朝两次征日 宋代两国以和平和贸易为主,直到元朝时期冲突重燃。元朝试图把日本纳为附属,先后发动两次大型海上远征。1274年,元军首次登岸并与日军交战,取得初步胜利,但随后遭遇强风暴,损失颇大。1281年,元朝再度出兵规模更大,但在对马岛等地作战后,再次遇上台风与瘟疫,联军损失惨重,被迫撤退。这两次远征对双方都是重大教训,也成为日本保存独立的重要历史节点。 明朝的朝鲜战争与倭寇问题 明朝早期长期受倭寇骚扰,沿海防务压力大。到了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的十六世纪末,日本对外扩张,将目光投向朝鲜乃至更远的地方。初期因为情报与部署问题,明军遭受挫折;但在重新整顿后,明朝出动大军援朝,在平壤和碧蹄馆等战场展开大规模交锋,经过陆海反复作战,最终将日本军队逼回。同样,日方入侵朝鲜的深层目的并不仅是控制半岛,而是向中国本土扩张的野心早有迹象。 近代变局与侵华战争 进入近代,随着明清更替和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崛起,地区力量格局发生变化。清朝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不仅失去对朝鲜的影响力,马关条约的赔款也加速了日本的工业与军事实力成长;这些积累最终成为日后大规模侵华的物质基础。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数千万军民伤亡,社会创伤深远。二战后日本战败,但从历史长河看,中国虽在多次交锋中多有胜绩,却未曾彻底消除日本作为潜在威胁的能力或意图。 当代的担忧与日本动向 文章对当今日本的一些趋势表达了忧虑。作者认为,日本在处理历史问题上仍有推诿与淡化的现象,对侵华历史未有充分的认错与道歉;同时,在对外安全与内政宣传上,常把外部威胁作为政策论述的一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两国间的不信任。民意调查显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日本民众比例较高,这被作者视为为未来冲突埋下民意基础。再者,战后日本的右翼势力在某些时期仍有一定影响力,部分极端民族主义声音时有出现,这也令邻国警惕。 军备方面,作者指出近年来日本在军事能力上的恢复与调整令人关注,比如提升远程打击能力、讨论扩充防卫装备和改造舰艇等举措——这些都被解读为具有潜在攻击性的信号。区域上,日本在东海(钓鱼岛/尖阁诸岛争议)、台海和南海问题上的态度与行动,也被视为可能对中国主权与安全构成挑战的因素。 结论(作者立场) 综合历史和现实,文章作者的结论是明确的:由于日本在历史上多次挑衅并在近代发动过侵略,且当下存在若干令人生疑的动向,作者主张如果将来真的出现武装冲突,中国必须争取彻底胜利,才能避免日本继续成为反复的祸源。作者以历史经验为鉴,强调要未雨绸缪,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注:本文为对原文内容的改写与整理,力求通俗易懂、条理清晰,保持原意并适当增加背景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