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战国时期的名将,被誉为“战神”,但也因“杀神”之名被后人铭记。虽然他在唐朝时被尊为武庙十哲之首,但在宋朝却因一番话被踢出了武庙。那么,白起究竟是“战神”还是“杀神”?他为何在历史上引发如此复杂的评价?
01 战无不胜,崭露头角
白起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是在公元前294年,当时他以左庶长身份指挥新城之战,成功拿下韩国的领土。这一战让他声名鹊起,并为后来的连胜奠定了基础。随后,白起率领秦军在短时间内击败了韩魏联军,这一经典的“以少胜多”战役令他威名远扬。
白起的胜利不仅提升了秦国的士气,还让他成为了秦国的一位重要军事统帅。接着,公元前279年,他带领秦军征服楚国,进一步奠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秦国国君秦昭王因此封他为武安君。
02 长平之战,千古罪证
但白起最为人知的战役是长平之战。这场战斗中,白起率领秦军成功围困赵国军队40万,最终将所有俘虏活埋。长平之战的胜利虽然为秦国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却也让白起背上了“杀神”的恶名。赵国的赵括在战场上指挥失误,最终导致大败,40万赵军投降后被白起无情屠杀。这一决定引起了诸国的震惊,成为后世对他评价的最大争议点。
03 恃才傲物,君王赐死
在白起获得巨大战功后,他并未因胜利而一帆风顺。反而,他的成功引起了秦国权臣范雎的嫉妒。范雎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开始在朝中制造纷争。最终,白起在秦昭王的命令下被免去官职,并被软禁起来。尽管白起屡次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但由于他倔强的性格和与秦昭王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他被赐死。
在行至咸阳城外时,白起悲愤地自刎,临终时他承认自己在长平之战中的暴行,但也坦言,这一切都与他所做的决定有关。他的话语透露了深深的悔意和无奈。
04 踢出武庙,真相揭秘
虽然白起的死在秦国民众中被视为冤屈,长久以来他的英勇和军事才能被赞誉。然而,在宋代,白起却因为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句话被踢出了武庙。在一次祭祀中,赵匡胤以手杖指向白起的画像,表示他“杀已降,不武之甚”。赵匡胤的不满并非单纯源于白起的杀戮俘虏,而是对白起等功高震主的武将的威胁感到担忧。赵匡胤作为一位新兴帝王,深知这些名将的强大能力和威胁,特别是在他自己通过“陈桥兵变”建立了自己的皇位。
赵匡胤通过这一举动,表达了对这些有威胁的军事人物的不满,不仅对白起如此,韩信和吴起也因相似的原因被逐出武庙。这些曾经的名将,虽然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却也因过于倔强和威胁到君主的权威,最终未能获得长久的荣耀。
总结
白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人物。他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长平之战的屠杀俘虏事件也给他带来了“杀神”的恶名。在他一生的辉煌背后,隐藏着与君主之间的权力斗争和性格上的矛盾。赵匡胤的举动标志着历史上对这些功勋将领的复杂评价:他们既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又因威胁到君主的权威,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