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死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场历史悲剧,既是他个人生涯的巨大失败,也让蜀汉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将领。无论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还是正史《三国志》里,魏延都是被马岱所杀,只是具体经过有所不同。
一、魏延生平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人,是蜀汉的重要将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魏延因战功卓著,升任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他被任命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独自镇守汉中十多年。后来,刘备封他为镇北将军,随诸葛亮北伐,并任凉州刺史、都亭侯,还曾在阳溪大破曹魏将领费瑶和郭淮。
魏延勇武过人,是关羽、张飞、赵云去世后蜀汉最重要的将领。他曾向诸葛亮提出亲率精兵走子午道直取关中,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的建议,但诸葛亮谨慎拒绝了。魏延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合。诸葛亮去世后,两人的矛盾加剧,引发了争权之争,最终魏延败逃,被马岱追杀并诛灭三族。
二、魏延之死经过
魏延之死发生在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期间。当年四月,诸葛亮率军出斜谷,驻扎在五丈原,曹魏司马懿、郭淮对峙。诸葛亮多次派人挑衅,司马懿始终不出战。为了激将司马懿,他甚至送去女装试图激怒对方,但未果。
同年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去世。他并未让魏延参与遗命部署,而将大权交给了杨仪,魏延和姜维负责断后。这导致魏延与杨仪矛盾升级。魏延愤怒之下,率部南撤并焚毁栈道,阻断杨仪回军之路。双方互相上表控告,刘禅经过审问后相信了杨仪。魏延兵士也因理亏而离散,他只带少数随从逃至汉中。随后,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魏延最终被斩,其三族也遭诛杀。
三、历史结论
魏延所谓的谋反,很可能是误会或被人陷害。他仇视的是杨仪,而非蜀汉。魏延虽性格冲动,烧毁栈道、阻击杨仪确有错误,但他谋求军权的本意是为蜀国建功立业,证明自己能力不逊诸葛亮。若刘禅妥善安抚,魏延可能成为西蜀的中坚力量。
诸葛亮虽然才华横溢,但也有缺陷:谨慎过度、事必躬亲,以及识人不准。他临终将杨仪交付大权,而未妥善处理魏延,直接导致了西蜀内部冲突。魏延死后,蜀汉失去了一位独当一面的将领,这让后来对抗曹魏的实力大打折扣。可以说,诸葛亮之死折断了西蜀的一根柱石,而魏延之死,则倒下了另一根,给蜀汉带来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