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作为朱元璋的重要谋士,不仅精通天文风水,还擅长命理学和智谋,被誉为元末明初的高人,深受后人敬仰,甚至有些被神化的成分。刘伯温了解朱元璋的个性,深知这个野心勃勃且心狠手辣的人,不会对自己产生任何好感。在帮助朱元璋成功称帝后,刘伯温选择回家安享晚年,试图避开权力斗争。然而,朱元璋怎么可能轻易放过这样一位高人?他意识到刘伯温对自己的威胁,因此始终在寻找机会,打算除掉他,只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借口。 直到有一天,刘伯温不小心染上风寒,朱元璋派太医和权臣胡惟庸去给他治病。当刘伯温得知有人来探视时,心里便明白自己难逃一劫。太医为刘伯温开了几服药,刘伯温服下后不久便去世了。历史记载普遍认为,朱元璋借此机会毒死了他。
然而,刘伯温作为精通命理的高人,为什么不能预见到这次毒杀呢?其实,刘伯温早就看透了朱元璋的狠辣性格,他知道即使躲过这一次,自己迟早会因某些原因被杀。既然结局无法避免,不如选择早死,这样可以保全自己的家人。刘伯温的这一决定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因为他死后,家族得以保存,没有像其他开国功臣的家人一样遭受株连。 刘伯温去世后,朱元璋封他为太师,表面上似乎是对他的尊敬,但他却未能预见到自己的子孙也难逃厄运。刘伯温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刘琏和刘璟。刘琏与胡惟庸有过矛盾,最终在胡惟庸的逼迫下自杀。刘璟则因为性格过于传统,未能逃过被杀的命运。他与朱棣关系颇深,曾多次一起下棋。朱棣当时已经是皇帝,希望刘璟能支持自己,但刘璟认为朱棣不厚道,篡位夺权,便拒绝为他效力。朱棣无法忍受刘璟的傲慢,最终将他囚禁。 在牢中,刘璟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不称呼朱棣为“陛下”,而是称其为“殿下”。他直言朱棣的篡位行为不可饶恕,这让朱棣愤怒不已。尽管刘璟有机会求饶,但他始终没有屈服,最终在压力下选择了自杀。 刘伯温一家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尽管他早早做出了自我牺牲的决定,试图保护家人,但最终,连他所留下的后代也无法躲避命运的捉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