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李善长的重视可见一斑,他甚至将李善长比作汉朝的萧何,把他在功臣中排在首位,文臣身份高于许多开国将领。李善长成为明朝首位丞相,本应荣耀至极,但正是这些殊荣,让朱元璋心中生出戒心,最终导致他被处死。
李善长出生于安徽定远县,自幼热爱读书,精通法家学说,素有德望。在朱元璋平定滁州时,李善长主动拜见,并从此跟随朱元璋左右,出谋划策,考察投靠的将领,调解将领间矛盾,赢得了军中威望。李善长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关键时刻始终选择支持他,即使郭子兴剥夺朱元璋兵权并试图带走李善长,他也婉言谢绝,继续辅佐朱元璋。这份忠诚,加上他调度粮饷、稳固后方的能力,使朱元璋能安心作战。李善长的功绩堪比萧何助刘邦,所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封他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还将女儿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使李善长既位极人臣,又成为皇亲国戚。 然而,李善长的荣耀也成为他的隐患。胡惟庸由李善长推荐,两人是老乡,甚至还有些姻亲关系。胡惟庸任丞相后跋扈专权,架空皇权,朱元璋遂发动胡惟庸案,将其处死,并废丞相制。李善长虽然未直接牵连,但其家族成员被指与胡惟庸勾结,他对朱元璋的恩赦置若罔闻,未表示谢意或忏悔,令朱元璋心生不满。 李善长的威望来自淮西集团,他护短、维护集团利益,对浙东集团的刘伯温进行排挤诬陷,这让朱元璋忧心集团势力过大,威胁皇权。洪武时期,李善长越权借兵、干预亲属案件,进一步加剧朱元璋的不信任。最终,李善长在胡惟庸案的余波中,被认定知情不报、有二心,朱元璋下令将其处死,李家七十余口也遭株连,唯有李祺因驸马身份幸免。 李善长之死,表面上因胡惟庸谋反案,实际上根源在于他曾任丞相、掌握淮西集团的实力,又与胡惟庸关系密切,加之晚年态度冷淡,让朱元璋认为他是威胁明朝江山的“心中大刺”,不得不彻底铲除。这也反映了朱元璋对权臣的高度警惕与皇权至上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