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隋炀帝暴虐无道,百姓苦不堪言。他一心修建大运河,七次南巡,征税加重,百姓疾苦,民间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中,瓦岗军的起义规模最大,成为隋末农民起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瓦岗军的领袖翟让,原本是东郡一个普通小吏,因得罪上司被关进监狱,并被判死刑。幸运的是,一名狱吏同情他,偷偷放了他。翟让逃脱后,投奔了东郡附近的瓦岗寨,开始招募贫苦的农民起义。瓦岗寨的起义队伍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贫民投奔,很快,军队规模达到了数千人。但因粮食短缺,翟让和他的队伍面临巨大困境。
就在这时,一名青年人建议翟让前往荥阳一带,打击当地的官府和富商,从而夺取大量物资。翟让采纳了这个建议,瓦岗军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农民纷纷加入,队伍人数迅速增长至一万多人。
其中,李密的加入为瓦岗军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李密不仅武勇过人,还富有谋略,深得翟让的信任。在李密的帮助下,翟让成功整顿了军队,开始联合周围的农民队伍,瓦岗军的力量日益壮大。李密看到局势后,向翟让提出了大胆的建议:“刘邦和项羽曾是平民,起义反秦,最终推翻了暴政。现在隋朝的皇帝昏庸暴虐,正是我们反击的好时机,趁着官军远离,发动进攻,拿下东都和长安,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翟让认同李密的看法,两人决定首先攻打荥阳。
荥阳太守向隋炀帝求援,隋炀帝便派遣名将张须陀带兵前来镇压。张须陀曾多次平定农民起义,翟让也曾在他手下败过。然而,这一次翟让与张须陀的对决,出乎意料地以失败告终。张须陀追击翟让的军队,终于在一片密林中将其逼到绝境。就在张须陀以为胜利在望时,李密早已布下埋伏,突然从两侧杀出,成功包围了张须陀的军队,将其彻底击溃,张须陀本人也被杀死。
与此同时,位于东都洛阳东边的兴洛仓,隋朝最大的粮仓,成为了瓦岗军的下一个目标。兴洛仓储粮丰富,是隋炀帝的重要粮食供应地,周围守卫严密。隋炀帝此时正在东巡,洛阳空虚。翟让和李密趁机带领七千精兵攻打粮仓,迅速突破防线。农民们得知粮仓被攻破,纷纷涌向仓库,抢夺粮食,瓦岗军因此获得了大量物资,士气大增。
兴洛仓被攻破后,瓦岗军宣布开仓分粮,广大贫苦农民纷纷加入他们,视瓦岗军为救世主。随着军队壮大,李密逐渐掌握了瓦岗军的指挥权,翟让将首领之位让给了李密,后者被推举为魏公,并兼任行军元帅。瓦岗军在洛口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开始大规模攻占周边地区,隋朝的官员和士兵纷纷投降。此时,瓦岗军不仅继续围攻东都,还发出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号召百姓推翻暴政,整个中原都为之震动。
然而,就在瓦岗军气势如虹、准备推翻隋朝时,军中发生了内部矛盾,导致起义力量逐渐衰弱,最终未能实现推翻隋朝的宏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