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优秀非遗文化,做好思想引领工作
创始人
2025-10-23 23:04:02
0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一个群体的集体记忆,反映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演变。在全球化背景下,非遗文化在弘扬民族精神、保持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使得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研究如何挖掘优秀非遗文化,做好思想引领工作,目的就在于探索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这些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强化民族认同,促进文化交流,以及激发创新思维。

二、非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2.1 非遗文化的定义与分类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由社区和群体代代相传,表达社群价值观、历史和宇宙观的实践、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是表演艺术,如口头传说、表演、节日、游戏、传统体育和游艺;三是社会实践、礼仪和节庆活动,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手工艺,六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十大门类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人类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力,是社群历史、社会结构、宇宙观和价值观的生动反映。

2.2 非遗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93年启动人类活瑰宝体系,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2003年10月17日,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中国于2004年加入,成为第6个加入的国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列出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项目共43项,位居世界第一,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国家级传承人3056名。

2.3 非遗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现实意义

非遗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社群历史和身份的塑造作用。它们是集体记忆的载体,维系了社群的连续性和身份认同,它们是历史和传统的见证,体现了人类的集体智慧,增强了社群的凝聚力和归属感。非遗文化还为现代艺术和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非遗文化对于可持续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肯尼亚马赛族的长跑传统激发了现代马拉松运动的流行等等。在全球化背景下,非遗文化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国际间的理解与尊重,比如中国的中医理论对全球健康理念的贡献等等。总之,在当代社会,古老的非遗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非遗文化在思想引领中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然地具有中华文明五个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很多非遗传承人本身还是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宗教界人士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就属于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和对象,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优秀的山西非遗文化,尤其是国家级非遗,来做好思想战线的引领工作。

山西是文化遗产大省,非遗数量位居全国第三,近年来,山西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面,实施了各项政策措施、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扶持了一批优秀企业、获得了各级各类奖项,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果。尤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遗的传承以及活化、转化等方面,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组、省级保护中心以及各市县级的相关机构已初步形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汇集了省内各高校、研究院的民间文学、民俗、戏曲、曲艺等相关专业的优秀专家100余名,充分发挥了专家在保护工作中的咨询和参谋作用。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专业和研究机构,加强了人才培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断补充新生力量。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已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展示活动,各地均利用各种节日、遗产日举办形式多样的专题宣传活动,并举办了专题讲座、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论坛,尤其以“文化遗产日”的活动最为亮点,同时涌现出一大批主要依靠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原有的企业得到新的发展空间,既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扩大了就业,又保护和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批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传习所得到不断完善。目前全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40余处、传习所(个人的工作室)200余个,大部分为项目保护单位自建,如东湖老陈醋工业旅游区、晋商文化的各类博物馆等,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虽然非遗文化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但是,有意识地利用优秀非遗文化来做好思想引领工作,还属于比较创新的统战方法和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3.1 促进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塑造

在思想引领中,非遗文化能起到强化文化认同与塑造价值观的关键作用。它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传统智慧代代相传,使个体与群体间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通过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人们能够理解并尊重历史,认识到自身文化背景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塑造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可以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承,加深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强化民族自豪感,引导人们树立起对本土文化的价值观,尊重传统,理解并珍视历史的智慧。以春节为例,各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如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让民众在参与过程中更直观地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许多城市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如庙会、灯会,融入非遗项目,如剪纸、糖画、泥塑等现场制作展示,使公众在参与中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同时推广和普及了非遗知识。

3.2 推动社会和谐与道德教化

非遗文化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一种道德教化的载体。以山西戏曲为例,许多非遗项目,如晋剧、蒲剧、上党梆子等戏曲艺术,都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故事和历史典故,它们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递了诸如忠诚、孝道、正义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形成和谐、友善的氛围。为了适应时代,戏曲还在与时俱进,近年来排演出了许多适合现代观众口味的新戏,比如反映现代生活的现代戏以及对影视大IP的改编等等,推出诸多适合现代观众审美需求和道德标准的作品,诸如蒲剧《党旗飘扬》等,有些创作者们还将戏曲与方言、俗语、民歌、舞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新的程式,让现代观众更容易接受和喜爱。在形式上则主要表现为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在舞台设计、音响效果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让传统老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等等,这种改造形式直接契合了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更便于在青年人中进行推广,推动社会和谐与道德教化。

3.3 提升创新思维与审美水平

非遗文化在思想引领中的作用还体现在可以不断提升创新思维与审美水平。通过与传统技艺的交流和学习,如剪纸、泥塑、年画等,人们可以领略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同时激发创新思维。许多非遗项目如陶瓷、刺绣、剪纸等,既要求技艺的精准,也鼓励个性化的创新,这种张力推动了新思想、新形式的诞生。非遗文化也培养了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升了大众的审美情趣,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观念相互交融,从而在思想层面上引导社会创新和进步。以部分宣传城市文化的歌曲为例,创作者们往往在歌曲中植入非遗元素,既传达了城市的丰富文化内涵,又赋予了厚重的历史感,同时对非遗元素进行现代化的改编和结合,让歌曲兼具时尚的轻盈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诸如获得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的歌曲《锦绣太原》,歌词将白话与晋剧相结合,用晋剧唱出了千年来写太原最有名的词作——宋代沈唐的《望海潮·山光凝翠》之中的两句“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锦带吴钩,路入榆关,雁飞汾水正宜秋”,再以晋剧唱腔“只有到过这锦绣太原,才能说一句人生无憾……”结尾,听来别有一番风味,同时歌曲总体的音乐创作独特而富有新意,融入了戏曲、民歌多种元素,融会贯通,以中国的五声调式为主,加入戏曲的拖腔和甩腔,富有民族特色,尤其是副歌“品一支宋时芳华,尝一口难老甘甜,摸一把汉瓦秦砖,听一曲晋阳悲欢”,充分展现了太原乃至山西的本土文化特色,虽然融入多种音乐元素但总体好听好唱,这是独属于山西对世界的表白,也是独属于山西对世界的邀请,让人沉醉在“锦绣太原”融汇古今的风采里。

非遗文化还可以跨越国界,在国家之间举办国际展览和研讨会等活动,一方面加深全球对我国文化的理解,一方面也通过交流互鉴,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让山西文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增加人们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在思想上认同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利于统战工作的开展。

3.4 推动校园教育与社区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天然载体,也是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在延续发展非物质文化的过程中,用新的思想理念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普及、推广,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以平定县砂器为例,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最年轻的砂器制造者也已经超过了四十岁,年轻人多从事带货直播、外出销售等非遗周边的职业,真正沉下心来从事非遗技艺的并不多,平定砂器的国家级传承人张宏亮对此非常着急,但至今尚未解决这个根本的问题。青少年是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生力军,我们应该挖掘非遗传承的现代模式和方法,重视培养青少年的非遗情怀、意识和技能,找到青少年对非遗感兴趣的点,增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让非遗真正成为他们想学、能学的技艺。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在义务教育中对山西非遗有所涉猎,具体包括让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设非遗专业课程、将非遗并入爱家乡教育中的一环,设立非遗传习、实践基地,组织非遗研学等,让非遗教育成为青少年学习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闵行区从2021年开始,就与山西平阳木版年画传承人合作,将木版年画的制作做成了一门课外课程,推广到区里所有的中小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二要成立专门的非遗学校,在江西景德镇,就有景德镇陶瓷大学和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两所专门培养传承人的学校,数年来为景德镇瓷器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景德镇陶瓷大学还是我国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本科高校。山西非遗,尤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形成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的局面,也同样需要创办同样类型的非遗专业学校、非遗培训学校等专业机构,让非遗教育日常化、专业化,让非遗人才规模化、集中化,让非遗进社区广泛传播,形成整个社会认同学习非遗技术的观念,培养大批青年人继承发扬非遗文化的兴趣。

3.5 强化科技支撑与创新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生产力质态,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是“两个结合”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生动写照。可以说,新质生产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和原创动力。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思想引领工作,就要注意适应时代,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让更多人接受“时尚的”非遗,非遗的“时尚”。

首先要跨界融合,结合其他行业也已取得成功的新技术、新发明等新质生产力,推动整个非遗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上的创新性。其次要依托数字科技,用好数字+非遗技术,利用诸如数字化保护、虚拟现实再现等现代科技手段,用新质生产力更科学、更生动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传统与现代非遗产业的协同、共生,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上的创新性。再次要用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类脑智能、人机接口等新质生产力手段,升级体感装置、智能终端、人机交互、高清显屏等数字文化装备,推动技术型非遗产业智能化转型,创造技术型非遗产业新业态。可以将购物、社交、旅游等融合度较高的产业与非遗产业结合起来,依托数字集成技术生成新的文化名片,打造新的文化形象,实现非遗与现代商业、社交产业、智慧教育等产业形式的一体化发展,形成“非遗+数字”的新兴产业模式。最后还要注意延伸文化产业链条,用新质生产力重新构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链条,要在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链品质、塑造新兴产业链上下功夫,实现非遗转化上的创新性。

总之,在当下继承保护中华优秀非遗文化的过程中,推动非遗人物、非遗设计、非遗视频等方面的变革,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非遗产品的形式、内容和转化上带来更多的新奇感、互动性和方便快捷的方式,将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一份力量,也更容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生,让当下这个时代接受,做好思想引领工作。

四、非遗思想引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4.1 传承断层与人才短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往往依赖于口口相传和师徒制,但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这种传统模式面临着严重的断层。随着年轻人对传统职业的不感兴趣,以及教育资源更倾向于现代教育领域,使得非遗传承人日益老龄化,而年轻人的加入却越来越少。传统技艺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使得愿意投身此道的新一代艺人稀缺,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短缺的问题。解决之道主要还是在于通过教育体系的改革,如在课程中融入非遗文化教育,鼓励学校与社区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以及通过媒体和公共宣传提升非遗文化的公众形象,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

4.2 商业化与过度开发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非遗文化有时会被过度商业化,甚至被曲解以迎合市场需求,这可能导致其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的流失。过度的商业化可能导致非遗文化变得同质化,失去了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内涵。为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建立合理的监管机制,确保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平衡,例如制定严格的法规和行业准则,以及通过公众教育提升大众对非遗文化真实价值的认知,以抵制纯粹的商业投机行为。

4.3 数字化与信息化转型

随着科技的发展,非遗文化也面临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转型挑战。数字化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如何在数字化过程中保持非遗的原汁原味,防止其被简化或失真,是在非遗数字化过程中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五、结论

非遗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已经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弘扬传统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无论是节日的创新举办,非遗技艺的现代应用,还是国际间的文化交流,都反映出非遗文化在塑造集体记忆、增进文化自信、推动社会共融等方面的重要性。在当前多元化社会背景下,非遗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各种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担着启发思考、引领精神的重要角色。

朱伊文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苟如虎,从甘肃履新上海 据“杨浦人大”微信公众号消息,11月5日,上海杨浦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表决通过有关人事任命...
A股走出独立上涨行情:价值板块... 全球股市震荡中,A股走出独立行情。 11月5日,A股三大指数低开高走。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涨0.23%...
养了四年的宠物鸭被汽车碾死,老... 11月5日,江苏昆山的陈先生向记者反映,他家小区有一位老奶奶养了4年的“祈福鸭”日前遭遇一车子碾压,...
周健已任长沙市领导 湖南“长沙发布”消息,11月4日,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主持召开市委专题调度会议,研究全市...
欧冠-哈兰德破门福登梅开二度 ... 北京时间11月6日凌晨4点,2025-2026赛季欧冠联赛第4轮迎来了一场焦点战役,曼城坐镇主场对阵...
书法家梁钧先生赠墨宝 主题书法... 2025年11月5日晚,书法家梁钧先生受邀做客古城西安好旺传媒全媒体中心工作室,现场挥毫创作“好旺文...
书法家梁钧先生走进好旺传媒全媒... 2025年11月5日晚,书法家梁钧先生走进位于古城西安灞桥区米秦路13号金霖小区的好旺传媒全媒体中心...
书房办公室字画傅继英书法“乾川... 文/澜清 画作/傅继英 “乾川正气” 字字藏玄机,句句含大道,其深层次内涵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宇宙观...
文旅融合为文明捡秋开出新方 文... 姬源金秋时节,捡秋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体验丰收的热门休闲活动方式。这项源自农耕文明的传统习俗,本是捡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