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我们在成仁祠休息一下吧。”
司令看着成仁祠三个字,脑海中浮现出校长的形象。校长曾手持一把佩剑,剑上刻着“成仁”的字样,意味着“若不成功,便死志”。司令指着“成仁祠”说:“我们在这里已经坚守了八天八夜,尽了我们的责任。现在这场战斗并非抗日,我们不必为此轻生。”
他继续说道:“如今形势已变,援军没有到达,大家也不要责怪校长,他也有自己的困难。因为是校长的培养,我才敢带着一个营突围。各位,请保重。”
虽然司令化装逃脱,但最终还是在寿光被解放军俘虏。然而,司令并没有受到侮辱,反而许多人对他充满敬意。这位兵败之后依然为蒋介石辩护的司令,到底是谁?为什么解放军对他心存敬意?
要说这位司令,必须提到解放战争中的济南战役中,粟裕将军的对手——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
王耀武和粟裕在抗日战争前就是对手,而在济南战役中,二人依旧是对阵的敌人,真可谓是冤家路窄,亦或是惺惺相惜。在这场战役中,双方的战斗可谓异常激烈。王耀武不愧是抗日战争中的老兵,他指挥得滴水不漏。粟裕将军也暂时无法破解王耀武的防线,双方的对峙几乎没有什么进展,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局势。
这个人就是李仙洲,还是王耀武亲自送上战场的。然而,李仙洲因错误的判断,打破了双方的僵局。李仙洲上场后急于立功,粟裕便决定为他设下一个陷阱,故意放弃临沂,让李仙洲进入。果然不出粟裕的预料,李仙洲迅速占领了临沂,粟裕则趁机北上截断王耀武的后路。
看到临沂占领得如此轻松,王耀武马上意识到粟裕有意设下圈套,立刻指示李仙洲撤退。粟裕原本准备消灭这支队伍,但看到李仙洲撤退的消息后,他判断这支部队可能还会回来,于是选择先按兵不动。
如同粟裕所预料的那样,陈诚立即命令李仙洲坚决不准撤退,这一命令直接让这支队伍落入了粟裕的口袋。从此,王耀武的运势开始走下坡路。在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的刚愎自用葬送了大好局面,最终在粟裕的围困下自杀。
王耀武所在的济南已经失去了优势,再也不是粟裕的对手。然而,蒋介石为了阻止粟裕的进军,命令王耀武炸毁济南泺口的黄河铁路大桥。王耀武心知肚明,就算炸掉了这座大桥,也无法阻挡粟裕的军队。最终,他决定不去炸桥,这座始建于1909年的大桥也因此得以保存。
其实,王耀武并不想参与这场内战。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原本打算回家与家人团聚。然而,蒋介石派专机将他送到重庆,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王耀武最终还是答应参与内战。
当王耀武被俘后,粟裕表示,虽然他是敌人,但王耀武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表现是值得尊敬的。王耀武的故事也让人感叹,他从贫困家庭出发,年轻时未能完成学业,早早辍学谋生,曾在天津和上海打工。直到1924年,王耀武决心参军,投身黄埔军校,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在1925年10月1日的第二次东征中,王耀武展现了卓越的勇气,并在1926年1月毕业,开始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三团四连少尉排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王耀武调到上海参加淞沪会战,凭借其勇猛的指挥,成功抵挡了日军的进攻。
王耀武在接下来的战役中多次表现出色,尤其是在长沙会战和江西上高会战中,他的指挥为中国军队争取了重大胜利。最终,在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天,王耀武作为长衡地区的受降长官,接受了日军的投降。
王耀武被俘后,也表现出了积极改造的态度,直到1959年被释放,1966年与吴伯伦结婚,1968年去世。1980年,王耀武的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举行。
纵观王耀武的一生,从贫寒中奋起,到投身军队、屡建战功,再到晚年醒悟回归人民,尽管他的选择曾与人民为敌,但他毕竟是抗日名将,其一生的成就和英勇精神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