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是大唐历史上一件极具戏剧性的事件,历来为史学家关注,也频频出现在影视作品中。历史往往由胜利者书写,失败者李建成自然无法知道后世会如何评价这场争斗。我们作为后人,也难以完全辨别史书记载的真伪,这种不确定性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根据现存的史料,我们可以大致还原事情经过,但结论必然带有局限性。唐太祖李渊晚年,围绕接班问题形成了两大势力:一方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领导的主流集团,名义上掌握权力,但实际力量有限;另一方是秦王李世民支持的民间势力,虽然受到排挤,但却日益强大。李渊对此心知肚明,但出于对李世民战功的倚重,他既不支持也不打击,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两方势力暗中角力,矛盾逐渐升级,最终走向不可避免的对决——玄武门之变。
事发前,李建成曾借突厥入侵之机,安排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出征,并从秦王府调集精锐部队,这显示他已经对李世民展开了明面上的挑衅。随后,他在宴请李世民时甚至试图下毒,让李世民中毒吐血。这一系列动作表明,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李世民无奈向父亲李渊告状,但李渊仅漫不经心地答应稍后审问。
次日清晨(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率领秦琼、尉迟恭、程知节、侯君集等人在玄武门设下埋伏。李建成和李元吉奉召入宫,行至临湖殿时才发现异常,试图掉头回东宫。李世民追赶,并用箭射杀了李建成,尉迟恭击杀了李元吉。主流势力因此崩溃,李世民借此胁迫李渊退位,完成了这场惊天动地的夺权行动。
虽然李世民亲手杀兄,但他是否为这场惨剧的真正罪魁值得深思。实际上,真正的罪魁是李渊。他贪恋权力,不愿放手让太子积累功勋,同时默许李世民的崛起,从而在无形中为兄弟之间的争斗埋下伏笔。李建成并非毫无能力,他曾在李渊起事初期平定西河,表现出不凡的军事才能。然而李渊不愿让太子掌兵,这不仅出于总理朝政的考虑,也因帝王心术复杂,担心太子功高威胁皇位。李渊借李世民制衡太子,使父子、兄弟间的斗争逐渐升级。
李渊既未采取有效措施调停,也在关键时刻选择冷处理甚至纵容李世民。武德七年六月,秦王府策划杨文干事件,诬告太子勾结边将谋反,李渊对太子的支持有限,反而削弱了其力量。这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态度,使李世民的权力越发壮大,也为玄武门之变提供了条件。
李世民向父亲告状时,李渊既没有防范也未深究,极可能出于自保心理选择牺牲太子,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从这一角度看,李渊的权谋和放任,才是真正引发惨案的根本原因。千年之后,历史事件虽迷离难解,但李建成之死,罪魁祸首当属李渊,并非李世民单方面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