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从长江下游往上打四川,为啥桓温三个月灭掉成汉,孙权却连蜀汉的边都碰不动?这差距,真不是简单一句“人各有命”能解释的。
我前阵子去过成都,沿着嘉陵江看那一圈圈的山,真能理解啥叫“易守难攻”。
可偏偏,历史上还真有人闯了进去——而且三个月就拿下了。
那人就是东晋的桓温。
公元346年,桓温说要打四川,朝廷居然没人支持。东晋的官僚们心想:你这是找死啊。北边后赵还在虎视眈眈,你把主力调去西边,那不等于把老家门敞开让人来抢?
可桓温偏不听。他带着一万多人,从荆州沿江而上,一路打到成都。三个月灭国,这速度放在冷兵器时代,简直离谱。史书上写着“势如破竹”,我估计是夸得还保守。
那你再看看东吴。刘备死后,蜀汉元气大伤,孙权不是正好趁机反攻吗?按理说那时候东吴实力更强,地理路线一样,怎么就不敢进军了呢?
原因只有一个——曹魏太稳了。
桓温敢冒险,是因为北方那时候乱成一锅粥;孙权不敢动,是因为北边有个稳如老狗的曹魏。
桓温的对手后赵,看似强大,其实内部快爆了。石勒死后,他那一大家子乱成仇杀大会。石虎上位后,更是残暴到离谱——胡汉分治、滥杀无辜,国内怨声载道。
桓温心里门清:后赵这火山马上要喷发,自顾不暇,没空理我。于是他抓准时机,一举攻蜀。
桓温这波,是趁人病要人命。
而孙权那会儿,对手是曹魏。曹操打下的根基太稳,从曹丕到曹睿,政权传承平顺,根本没有内乱的漏洞。
孙权要是敢抽兵打蜀,曹魏立刻从合肥、襄阳两路压境。那东吴可能还没灭蜀,自己先被灭了。
这就是第一个差别:外部威胁的稳定性不同。
再说第二个差别——内部团结。
成汉那边,内部是一锅夹生饭。李雄死后,四个皇帝轮番上阵,自己人都能互相砍。
李寿还改国号、自立为帝,搞得人心惶惶。再加上氐族政权在本地没什么根基,巴蜀的豪族看他们就像看外来的山寨王。一看到桓温大军来了,很多人干脆直接投降。
蜀汉完全不一样。刘备死前就把后患清理干净,杀了刘封、安排诸葛亮辅政,刘禅顺利继位,朝廷虽小但稳。再加上“匡扶汉室”的旗号让大家信得过。
蜀地豪族心里想的不是“造反”,而是“咱是正统”。
所以桓温面对的是一盘散沙,孙权面对的是铁桶一块。
最后一个差别——人。
桓温这人,我得说一句狠话:他是东晋少有的“狠角色”。他敢赌、会算,还能带兵。
别人怕后赵偷家,他偏偏判断准了后赵无暇南顾;别人觉得一万兵太少,他说够用。事实也证明他赌赢了。
孙权这边呢?夷陵之战后,陆逊是稳健派,不会冒险打巴蜀。孙权虽雄才大略,但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在两强夹缝中活下去。东吴不是没兵,是没人敢孤注一掷。
所以说,桓温赢在胆,孙权输在稳。
当然,地理还是个老问题。四川盆地的确是天险之地,进去容易,出来难。桓温那次能成功,确实带了几分天时地利人和的运气。要是后赵没乱,成汉内部再稳一点,他这趟西征也可能折戟沉沙。
但这正是历史的魅力——偶然之中藏着必然。
各位领导,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