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拉回到1991年的冬天:红旗落下,苏联解体,莫斯科街头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冷。很多人当时抱着一个简单的期待——向西看,门就会打开:资本会来、技术会进、生活会变好。现实却没有那么浪漫。
首先到来的是“休克疗法”式的经济改革:国有资产大规模私有化、工厂停产、物价飞涨、储蓄缩水。少数人凭借关系迅速聚集财富,形成新寡头,而普通百姓却面临失业和收入暴跌。八十年代苏联把大量资源投到军备和重工业,民生领域长期被忽视,商店里常年缺货,社会积累的矛盾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
政治上,戈尔巴乔夫试图开放与改制,改革口号好听但节奏失衡,生产效率没跟上,社会秩序先行瓦解。1991年保守派政变失败后,加盟共和国接连宣布独立,年底苏联正式解体。继而,叶利钦把私有化、市场化、自由汇率写进政策纲要,推行迅猛,但随之而来的社会震荡和经济断层也让国家付出沉重代价。
在外交与安全上,西方曾承诺支持俄罗斯的民主转型,但北约的东扩一步步推进——从中欧到波罗的海,再到巴尔干,甚至触及俄罗斯周边。对外界来说是地图颜色的改变;站在俄边境,那意味着战略缓缓靠近。与此同时,金融和技术限制进一步挤压了俄罗斯的产业链,卢布大幅贬值,生产体系受损。
回头看这段历史,有一个清晰的教训:在关乎领土与安全的问题上,外部承诺不能当作保险。苏联解体和随后的动荡提醒各国,要以自强为本,切不可把生死线寄希望于别人的善意。文章用俄罗斯的沉痛经验,劝诫中国在国家统一问题上要保持清醒与警惕。
把视角转向现在,文章指出美国对中国的策略倾向于“以技术与金融为先”,通过限制高端芯片、关键设备和金融制裁来施压。由于中国经济规模大、产业链完整、市场自循环能力强,这些手段并非对所有目标都有效。美国因而把动作延伸到台湾问题上:军售、演习、法案与航行等手段同时进行,推动岛内分裂势力,夸大“台独”声音,增强地域紧张感。
面对这种外部施压,文章提出了“软硬兼施”的应对思路。硬的一面,要继续提升国防反介入能力、构建远近层次的威慑体系,让任何挑衅都必须付出代价;在关键技术与供应链上则必须实现更高程度的自给自足,并准备好区域替代方案,以减少被“卡脖子”的脆弱点。
软的一面同样重要:保持两岸交流的温度,推进学术、文化和人员往来,让年轻一代有更多接触机会;在经贸层面把付款、清关、保险等细节工作做扎实,推动实习、就业和创业项目落地,用便利和优惠吸引合作和互信。文章强调,谈判不是卑下,而是要把红线摆清楚——对方应该看到风险,同时也要给出合理的台阶,既不退让核心利益,也为局势缓和留空间。
作者还告诫不要被外界“去中国化”或纷繁的限制口号吓到,抱怨无益,练好内功才是正道。俄罗斯的错误在于把希望寄托在外部支援,结果自我脆弱被放大。与其期待外援,不如把经济、科技、产业、金融和社会动员这些底牌一张张打磨好。
最后,关于统一的节奏问题,文章主张慎重而坚定:不能急躁冲动,以免落入他人设好的圈套;也不能无休止拖延,以免两岸情感、联系日渐淡化。最稳妥的路线是一步步夯实自己的实力:经济基础、科技实力和国防能力都稳了,话语权自然更足,谈判时的位置也更硬。风会有,但只要“船体”扎实、舵手稳,“风浪”就难以阻挡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