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底发布的文章《在古代,想毒死一个实权皇帝有多难?溥仪一句话说清楚了》详细探讨了古代皇帝的饮食问题,特别是清朝皇帝的饮食习惯。文章提到,为了防止食物中毒,清朝有许多措施,比如用银针银碗试毒、让人试毒、设立专门的御膳房等。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条清朝的祖训:“每盘菜不能超过三勺”,这其中其实隐藏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每餐为皇帝准备的菜肴数量是极其庞大的。
根据历史记载,清朝皇帝的标准餐每顿有一百二十道菜,这还不包括点心、水果等。如果有的皇帝像道光帝那样注重节俭,他会简化为四菜一汤,吃不完还会加热再吃。但大多数皇帝依然按照标准菜单来供应,慈禧太后即便在清朝政权日薄西山的时候,她的饭桌上依然会有上百道菜,而这些饭菜的费用更是高得惊人,一顿饭可能花费上万两银子。
作为皇帝,统治下的所有土地和百姓都是他的,正如《大明律》中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吃上一百多道菜对皇帝来说,只不过是一句话的事。然而,我们也知道,无论是胃口再好,皇帝也不可能每道菜都吃得完。而且,如果皇帝心情不好、没什么食欲时,剩下的饭菜会更不少。于是,浪费成了不可避免的现象。尽管今天的我们大多不会吃剩饭,但在古人眼中,皇帝的剩菜剩饭可是珍贵的“龙涎”,那可是带着皇帝亲口的气息。
那么,这些剩饭该如何处理呢?首先,它们常常被用来作为赏赐送给别人。在许多影视剧中,我们常看到皇帝赐宴,而这些剩饭便是赐给别人。有时,御膳房会将皇帝吃不完的饭菜按照指令送给某些官员或权贵,而这些人接到赏赐时,必须非常恭敬地站着吃。虽然是剩饭,但仍要站着吃,以显示对皇帝的尊敬。即便他们不饿,或者饭菜不合口味,也必须吃下去。如果敢挑食,甚至有可能会遭遇惩罚。
例如,康熙皇帝在微服私访后,看到百姓依然困苦,连饭都吃不饱,而朝中的大臣却只知道拍马溜须,他十分愤怒,便命令大臣们“吃糠喝稀”。“糠”指的就是猪食,大臣们虽然难以下咽,但仍然乖乖地站在朝堂上,一口一口地吞下去。由此可见,皇帝的赏赐没人敢拒绝。
不过,皇帝的剩菜并不是随便谁都能吃得到的。毕竟,如果每天都将剩饭赏赐出去,赏赐的价值就会消失。所以,御膳房有时会将一些剩饭以“皇帝之食”的名义卖给宫外的人。在今天看,这似乎有些像饭店卖过期食物的做法,但历史背景却截然不同。古代的百姓生活艰难,很多人一辈子都吃不上一顿肉,而这些皇帝的剩菜,虽然已经是“过期的货”,但在百姓眼里,依然是顶级的美食。毕竟这些食物是由皇宫的御厨亲自制作的,能吃上一顿这样的“高规格”饭菜,很多人是求之不得的。
因此,到了明清时期,倒卖剩菜变得越来越普遍。稍微好一点的剩菜会被送到大饭店,重新包装后出售给富人。而那些更残破的菜肴,则会做成杂烩或者熬粥,在街头小摊贩中叫卖。尽管这些粥只要几铜板一碗,但普通百姓为了能尝上一口这样的“美味”,仍然会排着长队,争先恐后地抢购。这种现象,和现代一些“网红美食”的流行有些相似,不禁让人感叹历史的某些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