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是古代皇帝用来调动军队的兵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它的起源,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姜子牙发明的。至于为什么选用“虎”作为符的形状,主要是因为古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具有无敌的威严和力量,所以在军事上,虎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不过,虎符并非唯一的形状,比如在秦朝,还曾使用过龙符和鹰符。
虎符通常会被劈成两半,左半由将领保管,右半由中央政府保管,通常由皇帝掌握。如果皇帝需要调兵遣将,就必须携带右符,和将领手中的左符对照确认,才能发出调兵命令。没有右符,除非皇帝亲自到场,否则将领不会听从指挥。这种制度在战国、秦朝、汉朝时期非常普及,尤其是在西汉初期。由于当时藩国的权力较大,刘邦在打败异姓王后规定,只有拥有中央虎符的藩国才能调兵,但这一措施对藩王们的兵权限制效果并不明显。
尽管虎符能调动百万大军,但很少有人能够伪造成功。这背后有几个原因:首先,见过虎符的人非常少,且它是专门为某个地方设计的,每个地方的虎符都有不同的形状和特点。即使有人见过其中一半,想要伪造出完整的虎符也是非常困难的。并且,每个虎符上都刻有调兵的具体对象和范围,伪造者很难掌握这些详细信息。
其次,虎符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普通人很难模仿。在古代,虎符通常用金、玉或竹子制作,但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青铜来铸造虎符。冶炼青铜的技术被严格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普通百姓根本无法获得这种技术,无法制造出类似的兵符。即便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也很难制作出一模一样的虎符,因为这些符号的工艺精细,尤其是上面刻有的文字和图案,难以复制。比如在西安出土的秦代虎符,它的表面上有许多凸起和凹陷的小点,以及40个嵌金的铭文。如果一个小细节不对,虎符就无法发挥作用。
此外,皇帝还会派遣监军到军中,充当眼线,随时掌握将领的动向,避免发生异动。反叛的风险非常高,一旦失败,不仅将丧命,还会连累家人,甚至满门抄斩。因此,许多将领虽然有兵权,也不敢轻易尝试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