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成功者。那么,为什么他能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胜出呢?其实,有两个关键原因。首先,刘备非常善于识才并且重用人才。他周围有很多优秀的谋士和将领,帮助他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这是他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另一个原因则是刘备的道义感。他不同于那些有野心的权谋之人,心中始终秉持着复兴汉室的理想,这为他赢得了很多支持和信任。因此,刘备才能在动荡的时代中获得成功。
然而,对于刘备来说,成功并非他的终极目标。他追求的是更高的地位——至尊之位。自从他在汉中取得胜利后,他已经不再满足现状。尤其是关羽的胜利,更加激发了刘备的雄心,他决定自立为王。虽然许多成功的人都会追求更高的权力,但对于当时的刘备来说,这个决定却意味着失去了一样最宝贵的东西——道义。
当时,汉朝是正统的朝代,称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曾经发生过一次因王位争夺而引发的动乱,动乱的发起者正是当时的一些王,这场动乱给汉朝带来了极大的危机。因此,汉朝对封王有着严格的要求,只有和皇帝有很近血缘关系的人,才有资格被封为王,而即使立下了赫赫战功的人也不能随意封王。例如,历史上功勋卓著的霍光就没有被封为王。事实上,除了刘备,曹操也曾有过称王的念头,但当时遭遇了很多人的反对,甚至连他最亲近的谋士荀彧也不同意,最终曹操未能如愿。
刘备与曹操不同,他被视为汉室的宗亲,刘协也曾承认过这一点,但他和献帝的亲戚关系较远。而从功绩上来看,刘备远不及霍光等人,因此从各方面来看,刘备并没有资格称王。然而,他最终还是做出了这个决定,这意味着他违背了当时的法律和传统,做出了不合法的行为。在当时的社会,只有合法的行为才能被人们接受,而刘备这一举动显然违背了这一点。结果,他不仅伤害了百姓的感情,还使得他与孙权的关系开始破裂。
孙权对刘备称王的举动并不满意。在此之前,刘备和孙权是盟友,彼此合作,共同对抗曹操。原本两国的地位较为平衡,但刘备称王之后,他的身份迅速上升,远高于孙权。这样一来,原本平等的盟友关系变得难以维系。孙权觉得与刘备的关系不再对等,因此选择与刘备断交,恢复了自己作为汉室代表的地位。
其实,刘备有称王的心思并不难理解,他的野心也并非完全不可接受。但问题在于,刘备在此时此刻提出称王过于仓促,未能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如果他能够继续稳步发展自己的势力,等待时机成熟,最终天下自然会落入他手。但他选择在此时宣布称王,结果不仅丧失了自己的形象和道义,还让别人开始认为他只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权力追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