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桓公被誉为五霸之首,他的雄图霸业曾让曹操称赞“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且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然而,尽管齐桓公的治国有着如此辉煌的成绩,他的结局却是令人唏嘘的。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的记载,齐桓公死后,宫中陷入了混乱。由于他儿子们互相争斗,桓公的遗体竟在床上放置了67天,直到尸虫从窗户爬出。这个悲惨的结局,正是由于齐国国内的纷争和齐桓公个人的失误所导致。
另外,《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段关于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在管仲临终时,桓公前去探望他,并询问是否还有什么忠告。管仲的回答很直接,他劝齐桓公要远离四个不良人物:易牙、竖刁、常之巫和卫公子启方。这四人对齐桓公的影响非同小可,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深刻的故事。
首先是易牙,春秋时期著名的厨师。易牙深得齐桓公宠爱,他的厨艺非常高超,甚至被称为厨师的祖师爷。齐桓公曾随口提到,自己尝遍天下美味,唯独没尝过人肉。易牙便深得其意,为了博得桓公的欢心,他竟狠下心来,杀死了自己年仅四岁的儿子,把儿子的肉烹饪给桓公食用。当桓公发现真相时,虽然内心不忍,但也为易牙的忠诚感动不已,决定继续宠信他。
其次是竖刁,他是一个自愿阉割的宦官。竖刁为了讨好齐桓公,凭借自己的观察和揣摩,逐渐成为桓公身边的重要人物,深得桓公的信任。他懂得如何迎合桓公的性格和爱好,从而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
常之巫则是一个巫医,擅长治病和占卜,受到齐桓公的崇敬。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像许多人一样,信奉神灵,常之巫便凭借着自己的“神通”进入了齐国的政治中心,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决策。管仲临终时也提醒桓公,过分依赖这种巫术和伪医术只会让齐国的治理更为混乱。
最后是卫公子启方,他忠心耿耿,表面上对齐桓公极为忠诚,甚至长达15年不曾回卫国,直到父亲去世也未曾回国奔丧。管仲则认为,一个人若能如此忍心对待自己的亲父,那么他对国君的忠诚又能有多少呢?
齐桓公听取了管仲的忠告,决定将这四人驱逐出齐国。然而,三年后,桓公为了追求享乐,重新召回了他们。很快,易牙、竖刁、常之巫和启方再次掌控了朝政。最终,这一切的悲剧爆发了。四人利用桓公病重之际,各自扶持着不同的王子,干预政务,甚至将宫门堵住,筑起高墙,声称一切均为桓公的命令。宫女翻墙进入桓公住处时,桓公已无力再言,只能感叹:“仲父早知一切,岂不见先知?”最终,齐桓公饿死在寝宫里,尸体长达67天无人安葬,直到死去的一刻,他才体会到自己一生所犯的错。
这是齐桓公悲惨的一生,一代霸主最终在内斗和权力斗争中落得如此下场,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