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一个在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朝代,这个王朝在文化和经济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许多人甚至向往穿越回宋朝的时代。然而,宋朝的军事问题却一直为人诟病,特别是对辽国和西夏的赔款,很多人认为北宋总是花钱换取和平,缺乏应有的强硬态度。 然而,北宋初期其实并不是忽视军事的。虽然其开国时确实重视军事,但北宋的六次北伐大部分都未能取得成功,特别是后期对辽国的失败。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接下来,我们来回顾一下北宋的六次北伐,分析其原因。 北宋的六次北伐 1. 第一次北伐
宋太祖在统一南方后,稳定政权,准备北伐北汉。然而,宋朝低估了北汉和辽国之间的关系。北汉一受到攻击,辽国便立刻援助。宋太祖的主将李继勋在战斗中未能取得胜利,但成功保全了兵力,最后不得不撤退。 2. 第二次北伐 依然是宋太祖时期,宋太祖亲自领军出征,这次准备更为充分。宋军围攻北汉的首都太原,并分兵牵制辽国。然而,连绵的雨季导致军中疫病爆发,北汉的抵抗也极为顽强,太原城防坚固,最后没有成功占领。尽管如此,这场战役也消耗了北汉和辽国大量的资源,对宋朝来说,也算是有些收获。 3. 第三次北伐 这次北伐原本并未开始,宋太祖因“斧声烛影”事件去世,战局未定。宋太宗继位后,立刻决定停止这次北伐,算是“未开始即结束”。 4. 第四次北伐 这次北伐由宋太宗亲自指挥,主将潘美分四路攻打北汉,并由郭进带兵制约辽国。北汉最终被灭,然而细想之下,北汉的国力在宋太祖的第二次北伐后已经大幅消耗,宋太宗其实是在捡漏。但宋太宗自信满满,认为自己不仅能灭北汉,还能灭辽国,于是发动了第五次北伐。 5. 第五次北伐 宋太宗借着灭北汉后的胜利士气,发动了对辽国的北伐。这次,宋军围点打援,初期势如破竹,收复了部分失地。但在进攻幽州时,宋太宗却过于依赖围点打援战术,低估了辽国的反应。最终,宋军在高粱河一战遭遇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宋太宗本人也在逃亡中受伤,后人戏称他为“高粱河车神”。 6. 第六次北伐 这次北伐即为著名的雍熙北伐,宋太宗准备充分,分三路军队北上。然而,事情并未如愿,西路军未能及时支援,导致杨业战死沙场。中路军虽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在耶律休哥的支援下,最终被打败。最为关键的东路军也未能逃脱厄运,宋军几乎全军覆没。尸体堆积,河水无法流动,成为一场惨烈的失败。 宋太宗为何只灭北汉却被辽国吊打? 1. 缺乏军事才能 尽管宋朝在国力上不弱,但宋太宗自身的军事才能较为平庸。与辽国较量时,宋太宗未能展现出足够的战略眼光。如果宋太祖多活几年,带领军队北伐辽国,或许能取得不同的结果。 2. 辽国强盛,势均力敌 宋朝能灭北汉,是因为北汉的国力相对较弱。但辽国的国力与宋朝相当,甚至稍强。辽国的骑兵优势也是宋朝无法匹敌的,宋军多为步兵,面对骑兵难以取胜。 3. 地域劣势 另一大障碍是地理上的不利,燕云十六州依旧被辽国控制,宋朝不得不远离本土,深入敌后进行作战,这本身就造成了极大的劣势。而辽国的骑兵优势更是令宋朝陷入困境。 总结 北宋的六次北伐,虽然经历了多次尝试,但都未能取得彻底的胜利。宋太宗的“高粱河车神”之称,正是因为他在战争中屡屡失利,而辽国的强盛使得宋军始终无法突破其防线。北宋的军事失败,既有战略失误,也有地理和兵力上的不利因素,使得其在与辽国的对抗中始终处于下风。这个历史故事提醒我们,尽管北宋在文化和经济上取得辉煌成就,但军事上的软肋始终困扰着它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