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于仁:敢于直言的明代文官
在明朝,许多文官都有高风亮节、直言上疏,敢于批评皇帝的行为。但真正敢于直接斥责君主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嘉靖年间的海瑞,另一位则是较少为人知的雒于仁。
雒于仁的生平
雒于仁,字依仲,号少泾,来自陕西西安府泾阳县。他的出生年月不详,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在万历十一年(1583年)考中进士。尽管未查到他在殿试中的具体名次,但据推测他可能是三甲进士,因此被派往外地担任官职。
雒于仁初任肥乡知县,这个县的赋税较轻,属于明代的“小县”。在任期内,他施政有方,得到了民众的好评。很快,他被调任至清丰县,这里是中等县,虽然也属于晋升,但雒于仁的政绩依旧出色。他在清丰的表现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被列为一等。在万历十七年(1589年),他调任京城,担任大理寺评事。这一职务虽然职位较低,但作为京官,未来的升迁空间广阔。
然而,雒于仁并不满足于官职上的升迁,他心系国家的未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他决定效仿海瑞,向万历皇帝提出忠告。这一举动,最终改变了他后半生的命运。
《酒色财气四箴疏》的直言
万历十七年正月初一日,发生了日食事件。万历皇帝为此取消了接受百官朝贺的典礼,并开始对政务漠不关心。雒于仁看在眼里,心急如焚,决定直言不讳,向皇帝上奏《酒色财气四箴疏》。
在这篇疏文中,雒于仁指出万历皇帝的四大弊病:
1. 嗜酒:“八珍在御,觞酌是耽”,皇帝过度饮酒,荒废政事。
2. 恋色:“宠十俊,溺郑妃,靡言不听”,过度宠爱宦官与妃子,忽视忠诚的臣子。
3. 贪财:“传索帑金,括取币帛”,皇帝沉迷财富,甚至通过宦官搜刮民财。
4. 尚气:“搒宫女,明日抶中宫”,暴怒成性,滥施刑罚。
雒于仁还特别用四句警言警告万历:“嗜酒则腐肠,恋色则伐性,贪财则丧志,尚气则戕生。”他呼吁皇帝改过自新,否则国家的未来将岌岌可危。
万历皇帝的反应与后果
万历皇帝看到这份奏疏后愤怒异常,考虑将雒于仁处以极刑。然而,时任首辅的申时行认为,若公开此事,外界可能会认为皇帝本身确实患有“酒色财气四病”,这对皇帝形象不利。于是,万历皇帝最终决定免去雒于仁的职务,以此平息事件。
万历的“财病”和“气病”
虽然万历的“酒色病”在历史上并不罕见,许多帝王都有类似的嗜酒与宠色之行为,但万历的“财病”和“气病”却是国家危机的根源。万历对金钱的渴望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他在张居正去世后,不仅抄了张家的家产,还借机搜刮民间财富,派遣宦官四处征税。民众在这种剥削下生灵涂炭,社会矛盾加剧。
更为严重的是,万历长时间不上朝,实际处于与大臣的“冷战”状态。他拒绝处理政务,导致内阁职能失调,国家政务无法正常运转,甚至出现了“十衙九空”的情况。
万历去世后的局势
万历皇帝去世后,国家的局势变得愈加动荡。由于长期的政治瘫痪,明朝政权的根基已经动摇,外有农民起义,内有政治腐败,而后金的崛起更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史学界常言“明实亡于万历”,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正是因为万历的纵容私欲与政治冷漠,导致了国家的逐渐崩溃。
通过雒于仁的忠告与万历皇帝的冷处理,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沉溺于个人享乐而忽视政务时,必然会为国家带来深远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