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里梅长苏拖着病体搅弄金陵风云,把不受宠的靖王推上皇位那出戏,当年看得我攥紧了拳头。后来翻南朝史书才发现,这剧情跟梁武帝萧衍夺权的往事,简直像隔着时空照镜子,真不是我过度联想。
先说最明显的,剧里明确标着 “南梁大通年间”,这年号可是萧衍实打实用过的。南京大学有位研究六朝史的教授都说,这剧里的大梁跟真实南梁重合度能到八成以上。都城叫金陵,皇族姓萧,连赤焰军蒙难的梅岭,在当时南京雨花台一带真就叫这名儿,你说巧不巧?
梅长苏帮靖王夺嫡,靠的是借誉王和太子互斗坐收渔利。私炮坊爆炸案让两边两败俱伤,靖王趁机靠赈灾露脸,这招 “隔岸观火” 太眼熟了。萧衍当年在南齐起兵,也是趁着皇帝萧宝卷暴虐,朝堂乱成一锅粥,才从襄阳带兵东下。他一开始还没直接称帝,先立了萧宝融当傀儡皇帝,等站稳脚跟才取而代之,跟梅长苏先隐在幕后操作简直一个路数。
不过要说不一样的地方也挺多。梅长苏是为了翻旧案,带着七万赤焰军的血海深仇,每一步都走得揪心。萧衍呢?本身就是南齐皇族远亲,官当到雍州刺史,起兵更像 “顺势而为”。而且萧衍身边有陶弘景那样的谋士帮他算国号、造舆论,梅长苏却只能靠江左盟单打独斗,这点上真觉得梅长苏更难。
剧里梅长苏教蒙统领 “示弱避祸” 那段,我印象特深。说皇上猜疑你,你越能干越危险,不如认怂让他放心。这心思跟萧衍当年的操作也对上了。萧衍进建康后,先当相国,封梁公,再慢慢升到梁王,三个月才敢称帝,就是怕太急引火烧身。帝王心术这东西,果然古往今来都一样。
有人说这都是巧合,毕竟赤焰冤案是编的。可你想想,南梁那时候本来就乱,萧衍夺权前,南齐皇子互相残杀跟剧里夺嫡没差多少。梅长苏要的是 “清君侧、正朝纲”,萧衍起兵打的旗号是 “昏主暴虐”,本质上都是借着 “拨乱反正” 的由头改朝换代。
最让我唏嘘的是结局。靖王登基后还算明君,可真实的萧衍晚年信佛误国,让南梁只撑了五十多年。梅长苏最后战死沙场,萧衍却落得个饿死台城的下场。虚构的故事总愿意给个痛快结局,历史可比剧里残酷多了。
其实吧,作者未必是故意影射,但写架空历史总会沾着真实时代的影子。南梁本就是个文人辈出又战乱频仍的时代,沈约、刘勰都在这时候写了传世之作,跟剧里那种 “文雅又凶险” 的氛围太贴合了。梅长苏身上那股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的劲儿,倒真像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