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雨红 胡金
通讯员 裘晓翔
今天的你我,怎样诉说昨天的故事?
且不说打开历史的方式有多少种,探访文化遗址一定是最直观、最直击心灵的方式。
在第三届“良渚论坛”上,一场围绕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的探讨火热展开。“保护历史,正是在厘清我们文明发展的源流,守护这条让我们知所从来、识根辨脉的‘回家之路’。”杭州市余杭区委常委吴伟强开门见山。
近年来,从“静态保存”到“活态融合”,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的新经验,正在论坛所在地良渚生动书写。会场之外,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里游人如织,中外嘉宾在感受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同时,也惊叹于良渚遗址保护与城市化发展的和谐共生。
在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研究主任尼古拉·马西尼看来,良渚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遗产该如何保护、研究、发展,比如通过文旅来强化大家对良渚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利用可持续的方式不断强化良渚文化的价值。
事实上,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如何统筹保护与发展,是摆在大遗址面前的重大课题。其难度之大,曾让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研究员万琳直呼“想躺平”。她以自己牵头参与的盘龙城遗址保护为例,为大家分享如何让该遗址从“保”起来到“美”起来,再到“活”起来。“这是件‘难而正确的事’。”万琳深有感触。
记者注意到,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等成为论坛上的热词。在“考古+”视野下,全球各地都在探索大遗址的活化利用发展路径,一个个公园和博物馆的建成开放,让文化遗产以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融入现代生活。
西班牙昆卡,一座被誉为“悬崖上的城市”的古城,当地有大小各式主题博物馆20多座。昆卡博物馆馆长米格尔·孔特雷拉斯·马丁内斯认为,博物馆应构建考古成果宏观叙事体系,将局部考古发现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地理背景中,推动遗产阐释的系统重构。
殷墟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赵清荣则从守正、创新、融合、共生4个方面,讲述了殷墟遗址如何通过创新展陈实现商文明的深度解码,继而推动古老文明与现代社会同频共振。
现场,与会嘉宾不约而同提到了数字化。前沿的数字技术正重塑范式,让大遗址保护更有“数”。
蜀道作为连接西南与西北的古代国家路网遗存,沿用两千余年,是我国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所所长郑万泉坦言,尽管蜀道研究已开展多年,仍存在多学科融合不足、研究时段不均、记录手段传统等问题。为此,他们正加紧建设蜀道数字平台,为未来系统性保护与智慧管理奠定基础。
科技不仅是“守护者”,更是连接古今的“时光隧道”。比如在西安,当地利用3D数字技术“复活”大明宫,你可以是“异域使者”沿龙尾道飒沓而上,感受盛世雄伟;也可以是“大唐公主”流连于东西翼廊之间,欣赏廊阁设艺之美。三星堆博物馆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加持下,游客“穿越”回三千多年前的古蜀国已不是奢望。
不过,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路径新模式。正如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顾问莫妮卡·马泰利·卡斯塔尔迪所说,要对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关怀”。
完善法律框架、采用“鸟瞰系统”对遗址制定干预策略、加强合作相互促进……尽管大家来自不同国家,但此刻,一个个金点子通过中、英、俄、西等多种语言汇聚成共同的心声。
暮色降临,一天的会议接近尾声,与会嘉宾仍意犹未尽,甚至有专家请求“加时”。他们深入其中,因此更加懂得大遗址保护利用的重要性、紧迫性。
面对一次次关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历史性叩问,实地、实景、实迹给予了有力回应。守护它们,正是在守护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精神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