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之战
1644年4月21日,李自成的大顺军与清军和吴三桂军在山海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不仅是大顺军与清军的首次交锋,也被认为是明清交替时期最为关键的决战。李自成的失败,标志着他政权的最终崩溃。而这场战役的兵力规模,成为历史学者长期关注的话题。
根据清代官方史料,李自成的兵力大约为20万人,这一数字源自多尔衮的报告:“贼首李自成亲率马步二十余万。”甚至有历史记载将这个数字夸大为40万人。因此,许多历史记忆中,清吴联军在山海关以少胜多,成功击败了李自成的大军。然而,亲历这场战斗的相关人士却对李自成军队的规模提出了质疑。《燕都日记》记载,李自成的兵力“数万”;其他历史记载则称其兵力在6到10万人之间。《平寇志》等书籍则认为,李自成实际只有5到6万兵力,所谓的“10万”是李自成自己夸大的数字,这种做法也常见于李自成的言辞。因此,一些学者推测,李自成大约只有6万兵力前往山海关。
不过,学者王兴亚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李自成确实带了6万兵力前往山海关,但在山海关周边还有一部分大顺军的部署,两军合计兵力约为10万人。
那么,清军的兵力如何呢?清代官方史书并未详细列出多尔衮入关时的兵力规模,但有记载称:“前后兴师,未有如今日之大举”,意味着清军的规模空前庞大。朝鲜史料也指出,清军几乎是倾巢而出。根据此前的研究,满洲入关前约有20万兵力(不包括包衣)。其中,满蒙八旗大约有11万人,其他包括汉军八旗和三王等兵力。清朝官方史书表示,多尔衮率领的兵力包括“满洲蒙古兵三分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也就是说,满蒙兵力约7万人,汉军大约2万人,孔有德等兵力约2万人,总计约10万人(不包括随军包衣)。多年后,雍正皇帝在上谕中也提到:“入京师时,兵亦不过十万。”此外,投降清军的吴三桂部大约有4到5万兵力。因此,清军与吴三桂部的合计兵力约为14到15万。从这些资料来看,清军与吴三桂的联军兵力约为14万,这个数字较为接近历史记载。
综合来看,山海关之战中,李自成的兵力大约为10万人,而清吴联军则有14到15万人。由此可见,与传统的历史印象不同,清军在兵力上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战役还留有一个特殊的观战者——朝鲜的李麳。他随多尔衮一同入关,亲眼目睹了整个战斗的过程。回到朝鲜后,李麳向朝鲜国王汇报说:“以臣所见,胡兵似倍于流贼”,意思是他看到的清军人数大约是李自成的两倍。虽然李麳的战斗细节描述未必完全准确,但他对“清军人数多于李自成”的直观感受,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考虑到李麳是朝鲜人,并且对李自成并无好感,他并没有过度夸大清军的优势。这一证词也间接证明了,在山海关之战中,清军的兵力确实占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