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乱”指的是三个割据一方的藩王,分别是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和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清军在进入山海关后,由于八旗兵力不足,又需要面对辽阔的明朝疆域,因此利用明朝投降的将领,作为攻击李自成大顺军和南明的先锋。正是这种策略,使得清朝得以迅速占领明朝的领土,顺利替代了明朝。然而,随着清朝统一天下,三藩的权力越来越大,形成了割据之势,不利于清朝的统一和稳定。三藩的势力甚至一度与清廷相抗衡,成为内部不安定的主要因素。
因此,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年仅十九岁的康熙皇帝决定撤销三藩的封号,导致了战争的爆发。经过八年的战斗,最终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军攻入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宣告结束。值得一提的是,最初清朝并没有只封三个藩王,而是封了四个。那么,为什么在三藩之乱中只涉及三个藩王呢?另一个藩王的去向如何?
一、孔有德的废除
所谓“三藩之乱”涉及的是平西王、靖南王和平南王,但清朝入关时,封了四个汉人藩王。那个被废除的藩王就是定南王孔有德。孔有德出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原本是铁岭的矿工,擅长弓马,不识字。在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占领辽沈后,孔有德和兄弟投奔了明将毛文龙,参与了镇江大捷,之后还被毛文龙收为养孙,给了他永诗这个名字。孔有德勇敢善战,因此很受毛文龙的赏识。随着后金崛起,孔有德也逐渐从明朝转向后金,最终在崇祯九年(1636年)被封为恭顺王。
二、孔有德与清朝的关系
清朝入关后,孔有德随多铎追击李自成,并平定了江南各地的抗清势力。顺治三年(1646年),他被授予平南大将军,开始单独指挥军队。顺治七年(1650年),孔有德率军攻占桂林,之后被封为定南王,开始管理广西。
然而,尽管孔有德的战绩显赫,他在广西的统治并不稳定。南明的势力依然在两广地区有着较强的根基,孔有德面临着极大的压力。顺治九年(1652年),南明的西宁王李定国收复了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并向广西进发。孔有德在兴安县的战斗中被南明军队击败,最终在七月自刎而死,孔有德的儿子孔廷训被俘,家族一度断绝。
三、孔有德的后果
孔有德在清朝建立中立下赫赫战功,死后,清朝曾打算让他的后人继承王位,但由于孔廷训被俘,清朝无能为力。最终,孔有德的儿子孔廷训在1659年被李定国处斩,孔有德的家族因此绝嗣。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被孝庄太后收养。
因此,虽然孔有德曾是清朝封的四大藩王之一,但由于家族断绝,他并未参与三藩之乱,也成为了清朝历史中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
四、三藩之乱的最终结局
三藩之乱的最终结局发生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此时年已七十四的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但他未能改变叛军的困境。同年秋,吴三桂病死,叛军失去领导,形势迅速恶化。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继位,但叛军已经没有了希望。在康熙二十年冬,清军进攻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宣告结束。
三藩之乱持续了八年,虽然三藩曾经联手对抗清朝,但由于内部矛盾重重,他们始终未能团结一致,最终也未能改变清朝的胜利局面。即使孔有德有机会参与三藩之乱,由于他已经不在世,且三藩本身的分裂性格,也难以影响最后的结局。你怎么看待这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