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智者,被誉为“智圣”。他不仅智慧过人,还深谙当时的时局。在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时,他非常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诸葛亮指出,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强敌不可能轻易与之对抗;而孙权的势力则牢牢把控着江东,已经传承三代,国土有长江天险,又有当地士绅的支持,难以攻克。因此,刘备的阵营只能选择依托荆州与益州作为基础,稳步发展,以此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虽然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建议等待天下局势的变化,指望机会来临时,再采取行动。然而,在蜀汉逐步站稳脚跟后,诸葛亮也多次主动出击,展现了他深思熟虑的战略眼光。他提到,想要最终统一天下,必须等待时机的变化,依赖天命。但在这个鼎足之势初步形成的阶段,除了稳定自己的局势,不能贸然进攻。他建议加强内政、稳固与孙权的关系、保护边疆,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耐心等待机会来临。
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蜀汉面临着曹魏和东吴的夹击。特别是在“夷陵之战”之后,荆州失去了,刘备的遗志也未能完全实现。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托孤重任的责任,因此急于为刘备复仇,推动自己早日实现理想。最终,他违背了最初等待时变的战略,采取了多次北伐的行动。
特别是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进行第六次北伐时,虽然信心满满,准备充分,粮草充足,士气高涨,但当时的蜀汉君主刘禅和辅佐大臣们都劝阻他,认为此时三国鼎立局势已经稳定,东吴和魏国暂时没有威胁,应该安享太平。而一些诸葛亮身边的将领,如谯周,更提出了诸如天象不利、灾异不断的警告。然而,诸葛亮依然坚持出征,誓言要恢复中原,完成重振汉室的梦想。
他率领34万大军出发,经过艰难的行军,最终驻扎在五丈原。虽然他与东吴约定一同北伐,但东吴的大军由于战局不利,已经撤回江东,剩下的仅是蜀军孤军奋战。诸葛亮虽然采取了各种战术,试图激怒魏国的司马懿出战,但司马懿始终不与他决战。魏军利用坚固的防线消耗蜀军的体力,最终导致诸葛亮积劳成疾,健康迅速恶化。
在同年的十月,诸葛亮因长期劳累病重,在五丈原去世。尽管他为自己选定了接班人姜维,但姜维在资历和能力上都不足以承载诸葛亮的重任。加上屡次北伐耗尽了蜀汉的国力,蜀汉最终在三国的博弈中先行衰落。
诸葛亮的过世不仅是蜀汉的损失,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蜀汉的国力在长时间的战争中耗尽,而蜀汉的继任者们未能继承诸葛亮的智慧和气魄,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