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致分为13个州,其中曹操掌控了冀、幽、并、凉、豫等9个州;孙权占据了扬州、交州和荆州三大州;而刘备则只拥有一个益州。起初,他有半个荆州,但最终也被关羽所丧失。蜀汉的境况愈发艰难,尤其在公元223年,刘备亲自带领的4万蜀军在陆逊的火攻下几乎全军覆没。刘备去世时,蜀汉正面临内外困境,除了内部的矛盾和纷争,外部还要承受曹魏和东吴的双重压力。可以说,蜀国当时在政治、军力和国力上都远逊于东吴与魏国。
对于诸葛亮来说,虽然他只是蜀国的丞相,但整个国家的治理和防御重任都压在了他的肩上,同时,他还肩负着匡扶汉室的重任。在刘备去世后的五年里,诸葛亮不懈努力,清除了内部的叛乱和分歧,最终在公元228年发动了北伐。然而,许多历史学者认为,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并非仅仅是匡扶汉室,而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目的:履行对刘备的承诺
刘备去世后,蜀汉的内乱刚刚得到平息,诸葛亮决定发动北伐。他写下《出师表》向刘禅说明,若不及时伐魏,蜀汉最终必将灭亡。诸葛亮深知,这场北伐不仅仅是为了匡扶汉室的伟大理想,更是为了兑现当年对刘备的承诺,保障蜀汉的未来。
尽管刘备已经去世五年,赵云、刘禅等仍在,但如果诸葛亮不全力以赴,他的名誉和蜀汉的未来将受到严重质疑。因此,他决定竭尽全力,出兵攻魏。
第二个目的:考验魏延的忠诚
除了履行对刘备的承诺,诸葛亮北伐的第二个目的便是考察魏延的忠诚。魏延的忠诚度在诸葛亮心中一直有疑虑。早在魏延刚加入蜀汉时,诸葛亮便曾警告刘备,要小心魏延,认为他心怀异志。尽管魏延在当时的蜀汉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但他是否心存二心,依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这个战略在理论上能够让蜀军突然袭击魏军,取得奇效。然而,诸葛亮因兵力不足而未采纳这个策略。魏延对此表现出不满,甚至与其他将领发生了摩擦,这一切都让诸葛亮对魏延产生了更深的警觉。诸葛亮深知,魏延可能成为威胁,因此,他要在死之前彻底解决这个隐患。
第三个目的:铲除李严
诸葛亮北伐的第三个目的,是对李严的忠诚度进行试探。李严是刘备的托孤大臣,但他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表现出严重的失职。李严在运粮一事上的失误,加上他过去私下提出“称王”的建议,使得诸葛亮对他产生了怀疑。李严的行为显示出野心,这让诸葛亮不得不采取措施,一旦李严的异心暴露,诸葛亮必定会采取果断的打击。
第四个目的:寻找军事接班人
诸葛亮不仅仅考虑如何战斗,他还深知,自己需要为蜀汉找到一个合适的军事接班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诸葛亮发现姜维具备出色的军事才华,因此,他亲自培养姜维,委以重任。姜维不仅有勇有谋,而且性格谦和,深得诸葛亮的青睐。诸葛亮不仅亲自为姜维设立了各种职位,还确保他的母亲安全来到蜀中,这样姜维便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蜀汉的事业中。
总结
诸葛亮六次北伐,凭借着坚定的理想与卓越的智慧,做出了对刘备的承诺,并为蜀汉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在他临终之际,姜维已经成为了蜀汉的军事接班人,诸葛亮也彻底解决了李严和魏延这两个潜在的威胁。诸葛亮的事迹成为了历史的传奇,他不仅完成了匡扶汉室的使命,也为蜀汉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基础。他的死虽令人惋惜,但他为国家与百姓所做的贡献,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