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他设立了一个特殊的职位——御手,这些御手不仅需要穿着特殊的铠甲,还要经过严格的四年训练,才能成为合格的驾车手。如果他们的技艺不合格,还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秦国如此重视这一职位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团。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战争不断。到了战国末期,秦国在商鞅变法的推动下逐渐强大,开始吞并其他六国,最终实现了统一。秦国的强大与其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国的祖先之一费昌曾为商朝的王汤效力,参与了商朝击败夏桀的战争,秦人也因此开始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之后,秦人的另一位祖先造父成为周穆王的御手,因其精通驾车,深得周穆王宠爱。到了周孝王时期,秦国逐渐负责照料周朝的御用马匹,并最终获得封地,正式建立秦国。从这一历史来看,秦人的先祖们与驾车密切相关,他们通过为统治者驾车而获得了土地和封号。
由于驾车对秦国来说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尤其是秦始皇本人十分重视车马的安全问题,所以对御手的选拔和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考古学家在秦兵马俑坑中发现,预计将出土的战车有140余辆,每辆战车后面都配有一个御手俑。这些御手俑头戴长冠,身穿铠甲,双臂自然伸展,手掌微微握住缰绳,姿势专注而坚定。根据对这些俑的分析,御手俑的年龄大多在25至30岁之间,身高大约1.8米,体现了当时秦国对御手的重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御手们穿的盔甲非常独特。比如,在突击战车上的御手俑,居然戴着盆领(即颈部护甲),臂部的铠甲延伸至手腕,手部还有护甲,以最大程度地保障他们在战场上的安全。
作为皇帝的专职司机,御手们的待遇当然不差,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御手,选拔标准极其严格。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秦律杂抄·除吏律》规定,御手必须经过四年的严格训练,才能够胜任驾车的工作。如果在训练后无法通过考核,就会遭到惩罚,甚至连教练都会受到处罚。具体来说,教练要交出一面盾牌,意味着他在训练中未能达到预期的标准。通过合格的御手,可以免去四年的徭役,而如果不合格,则需要重新补服徭役。
那为什么秦国如此严格要求御手呢?原因其实很简单。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实行了军功制度,士兵通过战功晋升,战场上对能力要求极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御手作为一种高风险职业,必须具备极强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技艺,才能确保主人在危急时刻得到保护。毕竟,如果御手胆小怕死、不能应对战场的险境,战车的战斗力必然会受到影响,战争的结果也可能因此改变。
在秦国的严格制度下,御手们的训练与选拔非常残酷,甚至有可能会为主人付出生命。特别是,考核不合格后的惩罚并非简单。秦国的徭役制度规定,未能通过考核的御手,需要服四年徭役,而这不仅是时间的消耗,还涉及到巨额的经济负担。每年三天的戍边任务,可以选择缴纳费用抵消,按照当时的标准,四年的费用大约为1200钱,折合现代人民币大约为24000元。对于当时普通农民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相当于天文数字。
因此,培养一名合格的御手不仅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也体现了秦国对军事与安全的高度重视。正是由于这样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制度,秦国的社会才能在强烈的竞争中不断进步,迎来更为迅速的发展。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进步往往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责任,无论是御手还是普通百姓,只有每个人都严谨认真,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