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在窃符救赵后,虽然名声显赫,但为了避免魏王的报复,他选择长时间留在赵国,整整十年不曾回魏。然而,随着秦国的逐渐复苏,开始加紧攻击魏赵两国,使得魏赵形势愈加严峻。《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庄襄王在位时,秦国开始频繁进攻魏国和赵国,几乎攻陷了所有重要城市。
面对秦国的威胁,魏王任命信陵君为上将军,负责指挥魏国的军队。信陵君不仅自己组织起了魏赵联合抗秦,还成功说服韩、楚、燕三国加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五国联军共同抗敌。最终,联军成功击败了秦军,将秦将蒙骜打得落荒而逃,甚至把战线推进至函谷关。
然而,尽管联军已经兵临函谷关,秦国却没有反击,而双方接下来的动向一直没有记载。那么,为什么联军没有继续攻打秦国?秦国又为何没有报复?双方到底是如何停战的呢?这些问题直到2021年才有了答案。
2021年,湖南的考古学家在云梦睡虎地秦墓附近发掘出一处新的墓地——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墓中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有一件特别引人注目的文物——“中华第一长文觚”。这件文物的出现,不仅为战国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还解答了当时史书未能详尽记载的历史谜团。
根据文觚上的记载,楚王在五国联军攻秦期间,派遣谋士劝说秦庄襄王暂停战争,提出“贱臣西问秦王”,主张秦国民众疲于战事,应该停止战争,回归和平生活。这一劝说表明,尽管五国联合军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它们并没有继续进攻秦国的意图,相反,楚王希望通过求和来避免进一步的冲突。秦庄襄王虽然默不作声,但似乎并未接受这一建议。
从文觚的记载来看,五国联军虽然击败了秦军,但由于秦国仍然强大,五国并不愿意继续作战。这一局面表明,尽管五国曾经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它们深知与秦国全面对抗的后果,因此选择了主动停战。笔者认为,秦国在战斗中损失并不大,五国才会选择通过外交手段寻求和平。
然而,随着秦庄襄王的去世,继位后的嬴政迅速采取了一系列进攻措施,先后四次攻击魏国,三次攻击韩国,一次攻击赵国,逐步切断了与燕、赵、魏、韩的联系,形成了对这些国家的包围态势。直到嬴政六年,五国再次联合进攻秦国,虽然一度深入至函谷关附近,但秦国凭借优势兵力成功挫败了五国联军。此后,秦国逐渐增强了自信,嬴政也逐步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战略,最终实现了统一。
这一系列历史事件证明了秦国的强大以及五国的无奈,尽管五国曾成功联手抗秦,但始终未能彻底击败秦国,反而是秦国在战胜后逐渐恢复了实力。最终,嬴政在各个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并在十年内完成了统一。
此外,关于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还可以提几点值得关注的发现。首先,墓主的身份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包括秦地、楚地以及西戎,体现了战国时期民族的融合。其次,虽然“文觚”是由一位低级文官所藏,但其内容却强调息兵止战,表明当时社会的普遍思潮并非热衷战争,而是渴望和平。最后,文觚的记载揭示了五国攻秦的目标并非要彻底消灭秦国,而是希望能够与之和平共处。这一点也从侧面反映出秦国的强大,甚至五国在战胜时仍然不敢彻底挑起新的冲突。
综上所述,秦国能够在战国末期脱颖而出,完成统一,正是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战略眼光,而五国的“求和”反映出它们对秦国的畏惧。就像“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秦国承受了无数次的挑战,最终凭借其坚定不移的战略,完成了大一统的伟业。这一历史的教训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也有着深刻的启示:要想复兴,必须能够承受外部的压力,不能依赖任何投机取巧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