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中国的地理结构。从地图上看,中国北方大部分是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缺乏自然屏障。因此,历史上的中原王朝一旦占领华北平原,就会力图控制华北北部的战略要地——幽云十六州,这一地区地势险要,能形成一道天然的防线。
幽云十六州,今天的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地形复杂险峻,正是守卫华北地区的关键。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在936年将幽云十六州献给了契丹人。从此,草原上的骑兵便不再受山川阻碍,若入侵,简直如入无人之境。后周和宋朝都曾尝试收复幽云十六州,著名的杨令公就死于北宋攻幽云之战。宋朝屡次求和,主要是因为没有幽云十六州的防护,草原骑兵可以在几天内就包围宋朝的首都。
幽云十六州在中原王朝失去控制455年后,最终由明朝大将徐达收回。从此,这片地区成为明朝防御蒙古的军事重地。
朱元璋将明朝定都南京,这个决策在当时看似不错。可是,从中国历史来看,定都南方的王朝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中原分裂,南方政权的偏安,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另一种是国破后,残余势力迁往南方,如两晋和两宋。因为这两种情况,南方政权往往缺乏收复失地的动力。毕竟,南方物产丰富,生活安逸,很难再去忍受北方的战乱和艰苦。所谓“直把杭州作汴州”并非空谈。
尽管南方政权不愿北伐,北方的政权却始终有向南进攻的念头。这是因为华北平原由于黄河常常泛滥,人民的生活依赖南方的财政支援。如果草原帝国占领了华北,必然需要继续南下,否则占领的华北地区会成为沉重的负担。
在朱棣时期,明朝的首都虽然定在南京,但防线却在北京。为了保障北方的防线,朱棣不得不大量调动南方的税收来支援前线。但因为首都远在南京,如何说服南方支援千里之外的北京成为一个大问题。朱棣的解决办法就是迁都,将首都移到北京,这样南方支援北方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如果朱棣没有迁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方对北方的支持会越来越少,最终可能导致北方的投降或者反叛。历史上,类似的情况就曾发生在北魏,他们从大同迁都洛阳,原本守卫国都的代北军人逐渐变成了边防军,待遇不断降低,最终引发了代北六郡的起义。
总结来说,江南地区虽然经济繁荣,但从国防角度来看,必须将防线推进到北京地区,才能有效保护江南。如果国都设在江南,就很难意识到北京防线对江南的重要性。当江南忘记了这一点,不愿意支持北方时,明朝末期,江南富庶地区拒绝加税支援,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江南也成为一片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