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熟读汉末三国历史后,我们不难发现,那个动荡的时代对于许多有才之人来说,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因为当时无论是学文还是习武,所有才华都可以直接为帝王服务,甚至效忠于各方诸侯,也就是说,人才有很多选择的机会。而且那个时代相对自由,跳槽也并不被视为不忠,只要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换个阵营并没有太多的非议。例如,黄权从蜀汉投魏,刘备并未责怪他;潘濬因受孙权邀请投东吴,成为佳话等等。当时不少名将也是从敌方投降过来的,比如张郃、张辽、甘宁等,甚至连关羽也曾短暂投敌。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历史往往被遗忘,唯独有一个人投降敌方的经历,一直被反复讨论并引发争议,这个人就是曹操阵营中的五子良将之一——于禁。
于禁,字文则,最初跟随鲍信讨伐黄巾。公元192年,鲍信归附曹操,他也随鲍信一同投向了曹操,因其在战场上的表现引起了王朗的注意,后来被推荐给曹操,并很快得到了重用。自此,他在曹操麾下效力近三十年,参与了征讨吕布、黄巾、张绣等战役,屡次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在襄樊之战中,他的七军因水灾被淹,导致他最终投降了关羽。那么,为何他的投降在后世一直备受争议呢?下面是几点可能的原因:
一、庞德与于禁的对比
于禁在曹操阵营中的地位非常高,他多次担任先锋,战时居于前线,撤退时则是后卫,严格的军法和他的个人能力使他在曹操心中占有重要位置。曹操甚至赐予他假节钺的权力,并将他晋升为左将军。无论是曹操还是其他人,包括许多后人,都认为于禁不会背叛。然而,与他相比,同样效力曹操的庞德地位较低,但他却始终誓死不降,坚守忠诚。这两人的对比使得于禁的投降显得尤为刺眼,造成了他长期被非议的局面。
二、曹操的评价
三国时期是一个相对自由的时代,许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转换阵营,曹操自己也曾宽容待过那些曾背叛过他的人。例如,黄权投降魏国后,刘备还说“黄权没有对不起我,是我对不起他”;而曹操自己也曾考虑让背叛自己的陈宫回归。然而,对于于禁的投降,曹操却公开表示:“我知道禁三十年,临危处难,不如庞德。”曹操此话一出,于禁的背叛就被钉上了“不忠”的标签。
三、关羽的影响
关羽在三国时期声名赫赫,威震华夏,即使在今天依然广为人知。他的事迹,如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襄樊之战斩庞德、降于禁,都成为后世流传的传奇。正是关羽的名气,使得于禁的投降成为了大众无法忘记的事件。随着关羽的名声愈发响亮,关于于禁投降的讨论也愈发激烈,这无疑加剧了他在历史中的负面形象。
四、于禁的死亡
于禁投降关羽后不久,他被带到东吴,后来回到了曹魏。此时,他已是鬓发苍白,面容憔悴。然而,曹丕并未怜悯他,反而决定让他出使东吴,并命人在曹操的墓室壁画上刻下他向关羽投降的情景。这使得于禁非常羞愧,最终因病去世。史书记载:“欲遣使东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将。禁见,惭恚发病薨。”这一切表明,于禁的投降,成为了他心中无法摆脱的耻辱,甚至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
总的来说,于禁的投降与他长期的战功和对曹操的忠诚形成了鲜明对比,导致他在后世的历史评价中备受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