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人眼中,曹操是北方的霸主、一位雄心勃勃的英雄人物。他的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以及诗词中展现出的豪情,都使得他成为历史上响当当的枭雄。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在他事业的初期,曹操也曾经历过一段十分艰难的时光。
特别是在他刚开始“奉天子以令不臣”时,曹操不仅没有比以前轻松,反而要低声下气,四处讨好他人。也许有人会疑问:曹操能够在乱世中迅速崛起,不正是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带来的种种好处吗?但为什么一开始,他的境遇却如此艰难呢?这背后涉及了曹操迎接天子后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和困境。
一、袁绍的压力
首先,曹操面临的一个重要压力来自他的盟友袁绍。值得注意的是,袁绍并不是曹操的朋友,反而是第一个对他发难的人。献帝东归洛阳时,袁绍同样支持这一决策,且早在毛阶、荀彧之前,袁绍的谋士沮授便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根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沮授曾对袁绍说:“如今州城已大体安定,可以迎接大驾,挟天子来指挥诸侯,集结士兵讨伐不服者,谁能挡得住?”
尽管袁绍在听到这一提议后十分高兴,计划也有实施的可能,但他最终未能付诸实践。这其中有几个原因:首先,袁绍的精力分散。当时,公孙瓒和袁绍之间的冲突非常激烈,公孙瓒是袁绍在河北一统天下的最大威胁,袁绍不得不抽调大量兵力应对这个问题。此外,袁绍还需要解决臧洪的叛乱问题。臧洪曾为张邈的部下,后来投降吕布,曹操夺回兖州后便对其进行了严惩。臧洪为了救自己的故主,不断请求袁绍派兵支援,但始终未获批准,这导致臧洪反叛了袁绍,局势更加复杂。
其次,袁绍和汉献帝之间的关系也颇为微妙。袁绍与董卓的分歧源于少帝的废立。袁绍曾希望废除献帝,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但刘虞始终不愿接受,这也让袁绍心中产生了疑虑。因此,袁绍虽然心动想要“挟天子”,但考虑到各方因素,他最终未能立即实施这一计划。
当然,袁绍还想“摘取”曹操手中的“果实”。当汉献帝到达许都时,袁绍曾多次提出将天子接到自己的地盘,但曹操显然不愿将自己的“王牌”拱手相让。因此,双方的隔阂愈发加深,这也给曹操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在当时,曹操还需要袁绍的支持,因此他不得不忍气吞声,甚至主动把“大将军”的职位让给了袁绍。曹操的这种举动,既展现了他的灵活应变,也体现了他在当时境地中的屈服。
二、董承的威胁
与袁绍的外部压力相比,曹操真正需要担心的,是汉献帝身边的权臣,尤其是董承。董承带领的西凉残余势力,是曹操难以彻底控制后宫的障碍。根据《后汉书·皇后纪下》记载,曹操曾因想入宫见汉献帝而遭遇董承的冷遇,曹操在宫中几乎无法自如行事。董承掌控了宫中的卫队,使得曹操每次进宫,都如同身陷险境。如果董承决定反叛,曹操未必能够全身而退。
有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描述了曹操进宫见汉献帝时,董承的一句话让曹操汗流浃背。那时的曹操虽已占有北方,但在后宫权力面前依然显得无力。董承的威胁,使得曹操在刚迎天子时,实际上处于一种相当被动的局面。
三、战争、名义与地位
曹操的成功不仅仅依靠打赢一场又一场的战斗,而更在于他通过这些胜利不断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话语权。每一次胜利,都帮助曹操建立了威望,使他能够逐步扫清阻碍自己称帝的障碍。与诸葛亮、司马昭一样,曹操也通过不断发动战争,将政治争斗的焦点转移到外部敌人身上,统一了北方,并通过战争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标。
曹操刚开始迎接汉献帝时,内外压力重重,但他并没有急于解决像董承这样的人物,而是迅速通过军事手段解决了吕布、刘备、孙策和袁术等敌人,并逐步积累了强大的军事实力。通过这些胜利,曹操在朝堂上的威望与话语权不断提高,也为自己后来的政治行动扫清了道路。
例如,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终于平定北方,恢复丞相之职。同年,他通过打败袁氏余党,提升了自己的政治地位。此时,曹操逐渐清除了异己,如杀掉了大儒孔融,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通过一系列胜利,曹操的地位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最终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被封为魏王。
曹操的成功,正是通过这些不断的胜利,不仅稳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也在政治上逐步实现了自己的野心。而他当初迎接天子的举动,也在逐渐解决外部压力后,成为了他通向权力巅峰的一个关键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