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女,俗称宫人,按职责和地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负责管理皇帝日常事务、地位较高的女官;另一类则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侍婢、织婢等。
最初,宫女是通过战争从战败方的女俘中征集而来,后来到了汉代,宫女的选拔方式发生了变化。朝廷开始从民间挑选家境良好的年轻女子,通常要求13岁以上、20岁以下。这些女子被选入宫后,必须与家人分离,终身生活在宫中,无法再与外界接触。
其中,长相出众的宫女有时会受到皇帝宠爱,晋升为嫔妃。然而,大多数宫女的余生都充满了寂寞与孤独。到了清朝,宫女的选拔方式有所变化。选宫女的范围仅限于内务府管辖的上三旗包衣家庭的女儿,而且选拔的时间和次数也做了调整。
清初,宫女选拔每年两次,分别在二月和八月。顺治十八年以后改为每年一次,通常是在二月初二。年满13岁的适龄女孩会被记录在册,送到内务府备选。一旦选中,她们就要接受严格的礼仪训练,半年后便可开始服侍宫中皇族,直到年满25岁才能出宫结婚。
尽管宫女到了一定年龄可以出宫结婚,但通常没人愿意娶她们。为什么清代的宫女常常面临婚配困难?了解她们的生活后,你会发现原因也许出乎意料。
身体健康问题
宫女的工作职责是全心全意侍奉皇室,她们必须严格遵守宫中的规章制度,不能结婚或谈恋爱。在这些规定下,她们把自己的一生最美的十年都奉献给了皇室,没有机会追求自己的情感生活。此外,宫女的工作强度极大,若稍有疏忽,就会遭受严厉惩罚,甚至丧命。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许多宫女得了“血郁病”。虽然这种病不算罕见,但它却常常导致女性不育。而在古代,丈夫往往会因此厌弃无法生育的妻子。宫女一旦患上这种病,几乎没人愿意娶她们。
身份的限制
清代的宫女大多是八旗包衣出身,属于皇族的家仆,虽然在普通百姓眼中,她们的身份已经是非常高贵,但她们的身份也限制了她们的婚姻选择。宫女在宫中服役多年,除了月俸,还会收到皇族的赏赐,因此出宫后的她们往往拥有不错的财富,甚至可以称得上“富婆”。然而,这样的财富并不能吸引贵族男子,而普通百姓则很少有机会与宫女结婚。
贵族男子即便愿意娶宫女,也往往只是将其作为妾侍,而不是妻子。这让很多宫女面临两难的选择,她们既不愿意嫁给普通百姓,也不愿意屈居为妾。
年龄因素
在清代,女性25岁就被认为是大龄女子,而男性通常在18岁以内就已成婚。所以,当宫女年满25岁时,大多数男人已经结婚,甚至有的已经丧妻需要填房。对于一位曾在宫中度过多年生活的女子来说,她很可能不愿意成为填房,更不愿意成为被人抛弃的“附属品”。而那些宫女因为深得宠爱,未满25岁便无法出宫婚配,只能继续留在宫中劳作,甚至一直侍奉在主人的身边。她们要么留在宫中做嬷嬷,专门教育年轻宫女,要么成为终老宫中的“老宫女”。
对于大多数宫女来说,能够在25岁时出宫结婚,已算是极大的幸运。宫女的生活反映了那个时代对女性的压迫,她们的一生注定充满了苦楚与悲哀,成为了历史上一个无法回避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