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柴荣发动北伐时,他收到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三个字,这个木牌被小心地装进袋子传递给他。此时的柴荣正处于重病中,身体状况未见好转,这让他产生了疑问:这三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他该做些什么?
就在柴荣准备带病回京时,许多将领担心他健康状况,纷纷请求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来探望他。张永德来到后,神色忧虑地对柴荣说:“天下未定,政局空虚,四方诸侯都在盯着京师动向。”这话的含义不言而喻:皇帝病重,应该早做安排,以防万一。
柴荣听后十分震惊,他意识到,自己病重的消息和那块木牌的内容已经在宫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张永德不仅没有回避敏感话题,反而主动提出对柴荣健康的关心。柴荣盯着他看了很久,认真琢磨后,叹了口气:“我知道你肯定是有人指使,但你怎么就不明白我的心意呢?你耳根太软,容易听信别人,面上也浮躁不安,怎么能承受这么重的责任?”通过这番话,柴荣终于意识到,张永德虽然忠诚,但在乱世之中,他的软弱和不坚定并不足以支撑整个国家的江山。
经过深思熟虑后,柴荣决定免去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务,并削去他的兵权。接下来,柴荣需要选一个合适的人接管禁军的殿前司,而命运的安排让赵匡胤成为了这个职位的继任者。年纪轻轻的赵匡胤,竟成为了禁军殿前司的最高指挥官。
对于禁军的另一部分——侍卫司,柴荣早有安排。他看到侍卫司统领李重进时,心中警觉。李重进在柴荣还是皇太子时,不仅不听从他,还在郭威的压力下逼迫他下跪。这样傲慢、难以驯服的人,柴荣认为不能继续留在开封。于是,他果断将李重进调任为淮南节度使,完全剥离了禁军系统,并将侍卫司的统领职务交给了韩通。
在完成这些军事人事调整后,柴荣开始着手安排自己的儿子柴宗训的继位问题,为了确保权力平衡,他做了一系列布局。他选择了自己的岳父符彦卿担任外戚,并将符彦卿的两个女儿分别立为皇后和妃子,巩固了符家的政治地位。然而,尽管符彦卿权势巨大,柴荣依然小心翼翼,不敢将整个江山完全交给他。他深知外戚干政的危险,因此将自己的老朋友范质、王簿和魏仁簿提拔到重要职位,确保他们能够在政治上制衡符家。
这些安排耗尽了柴荣的心力,最终,他带着未能完成的心愿离开了人世。赵匡胤的命运与这些安排息息相关。当时,赵匡胤已经是归德军节度使,并在柴荣的安排下掌握了禁军的最高权力。公元960年初,后周朝廷收到消息,契丹与北汉联合向南进攻,范质等宰相决定派赵匡胤统领各军北上应对。
然而,赵匡胤刚刚出发,东京城内便传出了谣言,称“出军之日,必立点检为天子”。这则谣言迅速扩散,官员们慌乱不已,不知所措。最终,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成功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宋朝。
赵匡胤的成功,正是得益于柴荣在任期间将他提拔为禁军的最高领导者,这个安排赋予了赵匡胤强大的权力基础,使得他能够在关键时刻掌控军权,完成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