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中,沐王府是反清的重要势力之一,尽管沐家封号为“国公”,但因在云南扎根两百多年,成为地方的藩王,因此被称为“沐王”。沐家自明朝建立以来,便以外姓的身份实际掌控云南的军务长达14代,历经两百余年,这在明朝集权体制下是极为罕见的。
明朝建立初期,云南依然处于元朝割据势力下。为了彻底解决云南问题,朱元璋于1381年决定派遣24万明军出征云南,最终在1382年攻下大理,平定了全境。然而,由于云南地理偏远、少数民族众多且与外邦接壤,中央对云南的治理面临许多困难。尽管设立了布政使司和卫所,但效果并不显著,地方土司完全不听命于朝廷。
为了巩固控制,朱元璋决定亲自选派得力的亲信镇守云南,最终选定了自己的义子沐英。沐英不仅成功平定了当地的土著势力,还推动了云南的文化和商业发展,加强了云南与内地的联系,并与周边国家缅甸、泰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由于沐英的卓越表现,建文帝继位后并没有削弱沐家,而是继续让其镇守云南,这也得到了当时需要拉拢藩王的建文帝的支持。
然而,沐家并未完全支持建文帝的改革,而选择了中立立场。朱棣即位后,也未对沐家采取行动,部分原因是他希望拉拢沐家,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朝廷对一个外姓人掌控云南始终存在不信任。随着时间推移,沐家意识到自己在中央政治中的危险性,于是主动提出邀请朝廷派巡抚监管,实际上将云南的控制权交给了中央,这标志着沐家对云南的完全控制逐渐结束,进入了地方政府与巡抚共同治理的阶段。
即便如此,沐家始终保持着对明朝的忠诚,直到最后一任黔国公沐天波,在明朝灭亡后仍誓死效忠。随着永历帝逃亡到缅甸,沐天波与其同行,最终为保护永历帝而英勇牺牲,也捍卫了沐家最后的尊严。至此,沐王府的历史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