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时,在白帝城召唤了诸葛亮,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这一情节在《三国演义》中非常著名,被称为“刘备白帝城托孤”,象征着君臣之间的深厚信任。然而,这一情节并未完全与历史事实相符,正史与小说的描写有一定出入。有学者甚至提出,刘备在临终时其实意识到自己中了诸葛亮的“圈套”。
刘备曾收养过一个长子刘封,刘封不仅才智出众,而且在战争中勇敢无畏。然而,《三国演义》里却把刘封描写成见死不救的背叛者,尤其是在关羽被杀时没有出兵援助,甚至因此被定为罪无可赦。然而,正史中刘封的行为远没有小说描写的那样恶劣。
《三国演义》中的襄樊之战,实际上是关羽自己发起的,而并非刘备命令。关羽在作出这个决定时,知道自己的兵力有限,于是请求刘封增援。然而,当时刘封刚刚到达上庸,人心未稳,且上庸并不在关羽的管辖之下,关羽没有刘备的命令,刘封自然不能贸然出战。因此,刘封没有增援关羽并非背叛,反而是遵循军令的理性决定。
至于关羽在麦城的失败,刘封未能及时援救,这一情节也是《三国演义》的虚构。在正史中,刘封根本不知道关羽的动向,更不可能及时提供援助。因此,指责刘封不救关羽,进而导致关羽死亡,完全是错误的。
其实,刘备在临终时对刘封的指责仅仅是口头训斥,并没有真心想要惩罚他。然而,诸葛亮却告诉刘备,刘封性格刚烈,死后难以驾驭,甚至可能与刘禅争夺帝位。诸葛亮的言辞让刘备产生了疑虑,最终他决定听从建议,赐死刘封。
事实上,刘封并没有争夺刘禅的位置的想法,他对自己在刘备家族中的角色早有定位。只可惜,刘备在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后,最终做出了错杀刘封的决定。临终时,刘备才恍然大悟,如果刘封活着,定能成为刘禅的得力助手。而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控制了刘禅,显然是有其私心。
在正史中,刘备的临终托孤并非完全是对诸葛亮的信任。刘备不仅把儿子托付给了诸葛亮,还将军队的控制权交给了李严。这意味着刘备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完全信任诸葛亮,而是通过李严来牵制他。因此,所谓“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看似充满了信任,实际上暗流涌动,复杂远不如表面上那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