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中国大陆上修建了许多象征侵略的建筑。有些在战争中被毁坏,而有些则幸存了下来。旅顺的一座塔便是其中之一。建国后,这座塔经历了是否拆除的争论。最初,日本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座塔是他们的象征,不能拆除。中国方面则表示强烈反驳,决定将塔更名,并在塔前立碑,标明其为“帝国主义侵华物证”。
这座塔位于旅顺的白玉山上,山脚下只能看到塔尖,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塔的全貌。站在塔前,看到一块刻有“白玉山塔”的石碑。白玉山塔的历史已有一百多年,见证了从日本侵华到中国解放,再到中国崛起的变迁。
白玉山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正值日俄战争爆发之际。当时,日本与俄国争夺中国辽东地区,旅顺是战争的关键。双方为争夺旅顺投入了大量兵力,战争持续了近一年,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最终,日本取得胜利,与俄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并开始对旅顺实施长达40年的殖民统治。
日俄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士兵的死亡,旅顺的百姓也陷入了巨大的灾难,尤其是日本开始殖民后。战争未平,日本就开始修建一座座建筑。最先修建的是一座日本风格的神社,命名为“纳骨祠”,用于安葬在日俄战争中阵亡的日军士兵。每年的6月8日,日本殖民政府会在神社举行祭奠仪式,不仅日本人参与,甚至当地的中国百姓也被迫参与其中,并且必须弯腰表示尊敬。若有中国百姓不遵守,就会遭到暴力对待。
除了神社,日本人还在白玉山上修建了一座塔,这座塔的外形像榴弹炮炮弹或蜡烛。有人认为,日本人故意设计塔的形状,以表达对“纳骨祠”的祭奠以及长久不灭的寓意。塔的结构为钢筋混凝土,中空设计,并设有螺旋阶梯,塔顶还有观光台,四周装饰着太阳旗的图案。
这座塔并非由日本人亲自建造,而是由他们监督,并强迫中国百姓参与建设。整个建塔过程持续了两年半,期间约有两万名中国人被强迫参与建设,过程中伤亡严重,其中不少人在施工中跌落死亡。塔建成后,日本人刻上了歌颂军国主义的字样,并将其命名为“表忠塔”,对中国百姓的牺牲却一字未提。日本还利用这座塔和“纳骨祠”对当地青少年进行思想洗脑,每年组织学生到“表忠塔”参拜,借此淡化他们的民族意识和历史观念,抹去侵略战争的记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苏联红军进驻旅顺,发现了“表忠塔”。原本计划将塔爆破,但考虑到塔位于市中心,爆破可能造成百姓伤亡,且技术难度较大,最终决定保留这座塔。然而,部分人认为,这座塔作为日本的罪证,理应拆除。消息传到日本后,一些日本民众表示反对,认为这是日本的纪念物,应该保留。对此,中国方面坚决表示,这是中国领土上的建筑,拆除与否由中国决定,日本没有干涉的权利。
最后,这座塔保留了下来,但经过了一些修改。首先,塔名和观光台上的太阳旗被拆除,塔上原本刻的字也被抹去。与此同时,附近的“纳骨祠”也被拆除,剩下的只有这座塔。塔的名字改为“白玉山塔”,并作为“日俄战争遗址和帝国主义侵华物证”向公众开放,供人参观。
今天的白玉山塔,矗立在旅顺,成为历史的见证。它提醒着中国人民不要忘记那段痛苦的历史,要铭记曾经的屈辱。通过面对这段历史,才能更加坚定信念,走得更远更稳。历史是我们的镜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兴衰,走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