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回隆镇发生了一场令人震惊的大血案。当天,临漳民团攻入回隆南寨门,开始大肆屠杀,短短一个小时内,八十多名无辜的平民惨遭杀害。这一事件在当地被称为“七月二十二打回隆”,它的背后牵涉到一段复杂的历史恩怨,主要源于土匪程希孟与地方绅士韩士铜之间的矛盾。
程希孟的逃亡与复仇计划
程希孟,字绍周,回隆西街人,早年曾是个土匪,外号“老司令”。他曾在北洋军阀曹锟的部队当过营长,但由于暗地里从事土匪活动,最终被其师长李蛮识破,面临被处决的危机。程希孟得知后带着十几名心腹逃回家乡回隆。
那时,回隆由直隶与河南两省共同管理,地方政权由回隆方政局掌控。镇宪孙岳和守备梁寿恺负责地方的治安与军务,程希孟得到了韩士铜的推荐,担任方政局的大队长。然而,程希孟依旧过着土匪生涯,最终与驻回隆的守备部队连长刘焕章勾结,继续从事非法勾当,激起了梁寿恺的不满。
梁寿恺决定铲除程希孟,于是与韩士铜密谋,想借机除掉程希孟。韩士铜表面上同意,但在暗中却安排了王保成去执行任务,指示王保成无论如何都要杀死程希孟。然而,王保成是程希孟的结义兄弟,便提前警告了程希孟,程随即从回隆逃出。
程希孟一路逃窜,途中马匹受伤,但他顽强坚持,最终骑骡子逃到了永年,并投靠了当地的悍匪铁魔头。程希孟得到了铁魔头的信任,成为其部下的得力干将,计划着向回隆复仇。
土匪复仇与回隆的陷落
经过两年的准备,程希孟得到了铁魔头的支持,带着一支土匪队伍回到回隆。与此同时,回隆的地方政权已发生变化,李友兰接替了梁寿恺的位置,成为新任大队长。然而,程希孟的土匪武装突如其来,攻入回隆,韩士铜和他的家人提前逃离,而李友兰则在抵抗失败后被捕,最终被程希孟亲自枪杀。回隆方政局的统治彻底瓦解,再也没有恢复。
民团进攻与血腥屠杀
程希孟的复仇计划虽然成功,但却使无辜的平民成为了悲剧的牺牲品。韩士铜逃到临漳县城后,向县政府报告了回隆的匪患情况,恳请民团出兵剿匪。临漳县民团团长张侯听后主动请缨,带领民团攻打回隆。
民团抵达回隆后,因回隆的寨门坚固,攻势未能成功。于是,民团开始纵火烧毁南寨门,强行进入镇内。此时,程希孟带领土匪已逃跑,镇内剩下的全是无辜的平民。民团进入后,开始对镇上的百姓展开大规模的屠杀。在短短一个小时内,民团士兵见人就杀,不分老少,甚至有些人在自家门口被打死。最终,80多名无辜的平民横死街头。
民团意识到错杀了无数百姓,才停止了屠杀。但此时,已经无法挽回那些无辜的生命。事件结束后,张侯驻防回隆,并进行了抚恤,但死去的平民再也无法复生。
事后的反思与感受
这场大血案,不仅给回隆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也让人深思。回隆的大血案至今已过去85年,历史的伤痛依然令人痛心。从中可以总结出几个深刻的教训:
1. 平民的困境:在旧中国,百姓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匪患和兵灾使他们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2. 友情的脆弱:昔日的“金兰之交”在利益冲突面前,往往无法坚守,甚至可能变得比敌人更为残忍。
3. 政府的脆弱性:民国时期地方政府的力量极其薄弱,面对土匪的威胁,政府往往无法保护百姓。
4. 民团的滥杀无辜:所谓的“剿匪”行动,往往以暴力和草率手段进行,造成了无数无辜生命的丧失。
最终,张侯及其民团在这场血案中究竟是英雄还是罪人,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