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羽的纠结定位 《三国演义》中的三国名将,讨论他们的武功时,总让人既觉得有趣又有点儿胆战心惊。因为这毕竟不是正史,演义中的描写可以自由发挥,不受约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要有理有据即可。而正因为如此,讨论起来就变得微妙和复杂了。 每个读者看《三国演义》的感受都不同,千人千面。我可能认为张飞能敌吕布,应该排第一,你却可能觉得吕布才是第一,理由是吕布在虎牢关前和三英大战,技高一筹。到底谁说服谁呢?谁也无法真正说服谁。所以,讨论就变成了一个开放的话题,大家只是各自交流,并没有所谓的对错或高低之分——就像对关羽的看法,大家也总是充满争议。
关羽的定位在正史中已经有了定论,被誉为“三国第一名将”,有着“万人敌”、“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的称号,看似霸气十足,几乎没有人不敬畏。然而,《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却被描绘得更加神秘和复杂。你说关羽是武功第一?可他在吕布死后,怎么看其他人都像是小角色?你说关羽是第二?但按演义中的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关羽反而屈居第二,怎能称其为“第二”?如果说关羽有什么排得上第一的,那就是他的骄傲和气节。 二、与庞德的较量,关羽拼尽全力却未能取胜 人们对于关羽的纠结,来源于《三国演义》中一些令人难解的情节。例如,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时,显得无敌,堪称天下第一;但一遇到庞德,关羽的表现却让人怀疑他是否真如传闻中的那么强。 《三国演义》中,关羽和庞德有过两次单挑。第一次交手,两人斗了百余回合,谁也没占到上风。战斗精彩激烈,气氛紧张。回去后,关羽向周仓和关平感叹:“庞德的刀法非常熟练,真是我的劲敌!” 第二天,关羽和庞德再度对决,这次斗了五十余回合。庞德突然转身拨马而走,似乎想采用“拖刀计”来迷惑关羽。关羽见状大怒,急忙追赶并吼道:“庞贼,想使拖刀计,我岂怕你!”结果,关羽误会了庞德的意图——庞德并没有使用“拖刀计”,而是准备用弓箭,而关羽却中了庞德的一箭,受伤。 这场战斗的结局确实有些让人忍俊不禁,尤其是第二次较量,庞德似乎是在用心计,故意引发关羽的愤怒,再趁机射中他。无论如何,关羽拼尽全力,却始终未能战胜庞德。想想之前他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的英勇表现,这样的对比让人无法不纠结:关羽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三、为何关羽打不赢庞德? 那么,关羽为什么会在与庞德的对抗中失利呢?有两个重要原因。 1. 先发劣势:名声的压力 不少人说,关羽之所以未能战胜庞德,是因为年纪大了。但如果从《三国演义》的设定来看,这种解释并不成立。比如,黄忠在年老时还能和年轻人一较高下,赵云更是在老年时连斩敌将。所以,年龄问题并非决定性因素。 关羽未能战胜庞德的关键原因之一,是“先发劣势”,也可以说是被名声拖累了。与庞德的第二次单挑中,庞德显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他研究过关羽的战术,知道关羽擅长使用“拖刀计”,于是他故意摆出一个“拖刀计”的假动作,激怒了关羽,最终借此机会射中了他。相反,关羽对庞德几乎一无所知。他只知道庞德曾经追随过马超,但庞德到底有什么绝技,关羽并不了解。关羽的每个战术和动作,几乎都被敌人提前摸清楚了,而庞德作为“新手”,关羽无法预见他会有什么新招数。这就导致了关羽在这场战斗中的失利。 回想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时,他是先发制人,敌人还未反应过来就被他击败。颜良和文丑的死亡,几乎都可以看作是他们“死于新手”,完全没有反应过来的机会。而当关羽成名后,各路英雄都开始研究他,他的战术和招式也逐渐暴露出来,庞德也因此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 赤兔马优势丧失 关羽的另一项优势,就是他的赤兔马。赤兔马在战斗中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斩颜良和诛文丑时,关羽凭借赤兔马的速度和灵活,先发制人,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斩杀。然而,与庞德的战斗中,关羽失去了这种优势。因为“快”是突袭中不可或缺的,而一旦战斗进入僵持阶段,赤兔马的速度优势便不再明显。 因此,有人曾说,只要能够抗住关羽的前三刀,就等于平局。关羽的速度和冲击力只在开始阶段有效,一旦战斗拖入持久战,赤兔马的优势就无法发挥出来。 综上所述,关羽在面对庞德时,拼尽全力却无法取胜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名声带来的先发劣势,另一方面是赤兔马的优势在长时间对抗中失去了效力。这两者的结合,使得关羽未能再像以往那样轻松战胜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