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一位风云人物背后的残酷一面
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被历史铭记为拯救大清的重要人物。作为曾子七十世孙,他的学识备受推崇,但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凭借湘军平定内乱,赢得了慈禧太后的高度评价和封号“一等毅勇侯”,死后更被追谥为“文正”。然而,如今许多人推崇曾国藩的学术和修身之道,《曾国藩家书》也成为许多人生活的指南,但鲜少有人关注他那血腥、残酷的一面。 曾国藩的许多事迹,尤其是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充满了暴力和冷酷的治军手段,今天我们来揭示他在历史舞台上不为人知的残忍一面。 1. 多杀而少俘 咸丰十一年,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准备攻打安庆城时,曾国藩特意加急写信给他,嘱咐道:“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换句话说,攻城时务必要多杀敌人,而非宽恕俘虏。曾国藩清楚自己的弟弟不会随便滥杀,因此特意指示他多杀人,避免浪费时间。这个命令,透露出曾国藩的残暴。他不仅要求弟弟如此做,自己也必定是用这种方式来平定叛乱的。残忍的“赶尽杀绝”,成了他处理战事的常态。 曾国荃照办,攻占安庆后,彻底消灭了城中所有太平军。几天后,曾国荃仍心有余悸,写信向哥哥汇报。曾国藩的回复更为冷酷:“安庆克复,城贼诛戮殆尽,并无一名漏网,差快人心。”这句“差快人心”令人震惊。曾国藩竟然因“无一漏网”的血腥行动而感到高兴!虽然太平军是叛军,但如此做法,是否已经超出了正义的范畴?历史上,著名的白起坑杀赵军事件广为流传,而曾国藩的这段历史,却被深深掩盖。 2. 不放过任何一丝生机 在曾国荃围攻南京时,城中太平军领袖李秀成希望能放走城内的妇女和儿童,以缓解城内的粮荒,甚至提出让湘军先行放人。曾国荃向曾国藩请示,曾国藩的回答却是:“城内放出之妇幼,迪庵前在九江一概不收,扔送进城内。一则城内饥饿者多可致内乱。二则恐贼之眷口从此得生也。”简言之,曾国藩并不接受李秀成的建议,他认为放走妇女和儿童可能导致内部的混乱,也可能让太平军的家眷逃脱,从而使叛军得以恢复力量。这种不放生一人的心态,展现了他冷酷无情的军事策略。 在实际操作中,曾国荃听从了哥哥的命令,进行大规模屠杀。尽管这一做法遭到广泛谴责,曾国藩却丝毫不为所动,他反而自信地说:“行无民之境,犹鱼游无水之池。居不耕之乡,犹鸟居无木之山。”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民众的支持,太平军就像离开水的鱼、没有树木的山一样,早晚会被消灭掉。这种冷血的逻辑背后,是他为了胜利不择手段的决心。 3. 生吃敌人肉 除了大规模屠杀,曾国藩还在某些战斗中命令更加残忍的行为。在重阳一战中,湘军俘虏了上百名太平军战士,曾国藩指示:“杀死后令兵勇割人肉生吞。”这不仅是一场生死对决,更涉及到对敌人肉体的亵渎。如此冷酷的指令,不仅仅是为了震慑敌人,更展现了曾国藩在暴力面前的冷漠。 4. “大清的安定”与人性缺失 曾国藩无疑为大清立下了赫赫战功,正是他压制了太平天国的威胁,使得清朝得以延续一段时间。然而,这一切的背后却是无数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为了“大清的安定”,他不惜使用残酷的手段,将“革命”转化为屠杀。虽然他可能认为自己的做法是为了国家的存亡,但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曾国藩所采取的手段让人不寒而栗。结语: 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复杂性。他不仅是一位治学有方的学者,也是拯救大清的军事巨人。然而,这位“千古完人”背后隐藏着一个血腥的现实。历史学者和后人铭记他时,也许应该同时认识到,这位英雄人物的伟大,不仅仅来自于他的治国理政和军事才能,还有他所使用的极端手段。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历史人物,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在伟大背后,是否往往隐藏着牺牲与人性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