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分为三个师,分别由林彪、聂荣臻(115师)、贺龙、肖克(120师)、刘伯承、徐向前(129师)领导。18年后,新中国首次授衔时,五位领导人成为开国元帅,唯独肖克没有,甚至连开国大将都不是,只是上将。肖克与其他五位领导的军衔差距如此悬殊,究竟是什么原因?
肖克的资历不简单。他早年参加了南昌起义,当时他的职务与林彪相同,都是连长,而在那个时期,粟裕还只是班长。后来,他加入了井冈山革命队伍,一直兢兢业业,到了1932年,他已经升任为军长,当时才25岁。虽然他不如寻淮洲和林彪年轻时就当军团长,但他在中央红军中的资历非常深厚,并且在后来的长征中,肖克率领红六军团先行出发,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因为表现出色而获得了二等红星奖章,这在当时被视为“免死金牌”。肖克带领红六军团成功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师,合力开创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红二方面军成立时,贺龙是总指挥,肖克则成了副总指挥,凭借着这些战功,肖克成为了八路军120师的副师长,年仅30岁,风头无两。 然而,为什么他在18年后和同为起点的其他人差距如此之大呢?有分析认为,肖克在红军时期有过两次重要的错误决策,可能影响了他军衔的晋升。第一次是在1929年红四军七大时,肖克错误支持了朱德,而非毛主席。第二次是在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肖克支持了张国焘的错误做法。这些决策虽然在历史上有争议,但从他担任的职务来看,这些失误并未影响他在红军中的位置,毕竟,他在25岁时就已经是军长。 另外一个原因出现在抗战时期。1939年,肖克担任了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的司令员。然而,这个机会他并没有好好把握。由于内部纷争,他麾下的几位重要将领出现了严重问题,导致了他失去了控制,最后被调到晋察冀军区,成为聂荣臻的副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肖克的贡献远不如早期的辉煌。 到了1955年,肖克尽管拥有丰富的经历和资历,但他未能在授衔时获得更高的荣誉。与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等元帅相比,他的贡献显然逊色不少。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粟裕、陈赓等将领的表现,显然更加突出,最终成就了他们的开国大将军衔。 肖克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虽然他的资历深厚,战功显著,但与其他元帅、大将相比,差距依然存在。其实,肖克能够得到上将的军衔,也算是因为他资历深厚、战功卓著。尽管如此,肖克依然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担任五位元帅的副手,包括贺龙、聂荣臻、叶剑英、彭德怀和刘伯承。 尽管没有成为元帅,肖克的文学成就却让许多人无法比拟。他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荣誉奖。他不仅是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也是一个文学才子。肖克长寿,直到2008年去世,享年102岁,人生可谓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