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就跟我走吧,这地方待不下去了。”
1949年初,蒋介石在宣布下野后,最后一次回到老家奉化。他对舅舅和舅妈说出了这句话。
然而,舅舅孙琴风和舅妈蒋妙玉并没有答应他的邀请。两位老人都已年迈,悲伤地说:“我们年纪大了,快要离世,走不动了,就留在这里吧,相信不会有什么事!”蒋介石无奈地看着他们,最终和舅舅、舅妈以及亲人们合影留念,告别了故乡,也许那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将是他最后一次回到奉化老家。
逃往台湾的计划
1949年1月,经过淮海战役和即将结束的平津战役后,战局已经明朗,国民党在长江以北失去了控制,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蒋介石意识到,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在这种压力下,他做出了决定,1月21日宣布下野,先是去了上海暂住一段时间,随后又回到奉化溪口镇。
虽然蒋介石宣布下野,但他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中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即使不再担任总统,他依然能掌控一切。李宗仁暂时接任了“代总统”,并开始谋划“和平谈判”,希望通过与苏联和美国的联系来寻求帮助。李宗仁提出了“守江谋和,划江而治”的方案,并得到了蒋介石的支持。可以说,这个提议蒋介石也一直在倡导。
然而,毛泽东和中共早已看透这一切,认为这不过是蒋介石拖延时间的手段。毛泽东曾明确表示:“这不过是一个缓兵之计,和谈是假,准备再次发动内战才是真!”
尽管如此,毛泽东还是派出了叶剑英、李维汉和聂荣臻等人前往北平与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寻求和平解决战争的方法。尽管这次谈判中,双方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根本变化,但国民党依然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最终导致谈判破裂。
蒋介石在意识到谈判无果之后,开始考虑后续的策略,包括如何守住长江防线以及下一步的去向。经过深思熟虑,蒋介石心中确定了三个潜在的去处:西康、海南岛和台湾。
在他犹豫不决时,蒋经国的一封信给了他明确的答案。蒋经国提到:“我认为以台湾为立足点更为稳妥,可以像郑成功一样依海自保,再谋发展……”这封信使蒋介石决定以台湾为最终的避难地。
安排迁往台湾的事宜
1948年8月,国民政府推行货币改革并发行金圆券,迅速聚集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蒋介石决定迁往台湾后,他暗中指示手下将这些黄金、白银以及各类珍贵文物逐步运往台湾。在做这些准备工作的同时,蒋介石还开始动员他的亲人一起前往台湾。
蒋介石的主要动员对象是舅舅孙琴风和舅妈蒋妙玉。这对夫妻虽然和蒋介石并没有血缘关系,但在蒋介石的一生中,他们一直是他最重要的支持者。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有三位夫人,其中第二夫人孙氏没有孩子,而蒋介石的母亲王氏则是蒋肇聪的第三任妻子。由于蒋介石父亲的家庭结构复杂,孙琴风成为了蒋介石的“舅舅”,蒋妙玉则既是蒋介石的堂姑妈也是舅妈。
蒋介石之所以如此关心这对老人的安危,更多是因为他深知自己小时候的困境。父亲早逝,蒋介石和母亲生活困苦,而这时,正是舅舅孙琴风和舅妈蒋妙玉伸出了援手,帮了他不少忙。无论是在蒋介石求学、出国、结婚,还是创业的过程中,舅舅和舅妈都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这份恩情,蒋介石一直铭记在心。
蒋介石一直是一个孝子,尤其在母亲去世后,他还修建了“蒋母陵园”,每次回到故乡,都会去扫墓,并尽力照顾舅舅和舅妈。因此,当他决定迁往台湾时,首要的考虑就是让这对老人一同前往。然而,舅舅和舅妈经过深思熟虑后,婉拒了他的邀请,他们不舍得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故乡,最终决定留在老家。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孙琴风去世。1965年,在周恩来的帮助下,蒋妙玉终于抵达台湾,得到了蒋介石的热情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