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鼎立的时期,魏、蜀、吴三国相互争斗,但由于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派系矛盾,各国也出现了不少叛徒。这些叛徒往往通过背叛自己的国家,为敌方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导致了许多关键局面的改变,甚至加速了三国的灭亡。以下是十位叛徒,他们的背叛对蜀汉的灭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糜芳
糜芳原是刘备麾下的南郡太守,公元219年刘备称帝时,他仍是南郡的统治者。由于关羽的冷淡对待,糜芳心生不满,并未按时完成对关羽的支援任务,最终受到关羽的责骂。吕蒙进攻荆州时,展示了已经投降的傅士仁给糜芳看,这让糜芳最终选择了投降东吴。糜芳的背叛直接导致了关羽兵败身亡,荆州失守,从此,蜀汉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局面。
2. 傅士仁
傅士仁本是关羽的部下,当时与糜芳一同投降东吴。由于他们的背叛,关羽原本正进行中的北伐计划彻底失敗,关羽也因此命丧敌手。更为严重的是,傅士仁和糜芳的叛变让蜀汉丧失了荆州的重要防线,使得三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
3. 郝普
郝普是刘备入蜀后的零陵太守。当东吴的吕蒙攻打荆州时,郝普坚守岗位等待援军。然而,援军迟迟未至,且郝普的朋友邓玄也因被吕蒙诱骗而背叛他,郝普最终投降了吕蒙。郝普在吴国任职期间,因与吴国的叛将隐蕃交好,被孙权视为威胁,最后自杀收场。
4. 潘濬
潘濬原本是关羽的部下,后因孙权的劝说投降东吴。虽然潘濬成为了东吴的重要官员,并得到了高官厚禄,但他一直为自己的叛变感到内疚,并没有为吴国立下什么赫赫战功。直到239年,潘濬去世,历史并未对他的叛变给出更多评价。
5. 孟达
孟达最初是蜀汉的一员大将,曾与刘封一起攻占上庸。然而,在关羽被围困时,孟达未发兵援助,且因个人利益的驱使,他背叛了蜀汉,投降了曹魏。孟达甚至劝说刘封也归降曹魏,但未能成功。后来,孟达和徐晃、夏侯尚一同占领了东三郡,不仅背叛蜀汉,还反过来与曾经的同僚为敌。最终,孟达因想再次背叛曹魏归蜀汉,而被司马懿识破并斩杀。
6. 申耽
申耽原是西平和上庸一带的豪强,刘备入蜀后,他投降了刘备并任征北将军。然而,在与孟达等人一起归降曹魏后,申耽被流放至南阳,最终未能再发挥任何作用。
7. 申仪
申仪是申耽的弟弟,原本被刘备任命为西城太守。后来,申仪背叛蜀汉,投降曹魏,成为魏国的兴太守,并封为真乡侯。最终,因司马懿忌惮申仪的权力,他被带到洛阳并转任楼船将军。
8. 句安
句安原是蜀汉的西平将领,公元249年,姜维趁高平陵之变出兵西平,但句安在没有足够的粮草支持下,选择投降魏国。后来,句安又参与了曹魏的西进,最终在魏国的灭蜀战争中死于乱军之中。
9. 蒋舒
蒋舒曾是蜀汉的武兴督,因不满被免职,他怀恨在心。魏国进攻蜀汉时,蒋舒背叛蜀汉,协助傅佥守阳安关口。在魏军进攻时,他故意放松防备,并在傅佥未加防备时投降魏国,导致阳安关失守,使得魏军长驱直入,迅速逼迫蜀汉主力回防。
10. 马邈
马邈是蜀汉江油的守将,在邓艾偷渡阴平时,他与蜀汉一起进行了防守,但在与魏军交战中败北。随后,马邈选择投降魏国,导致江油失守,进一步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进程。
这些背叛者的行为不仅改变了战局,也为三国的历史增添了许多令人痛心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