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因各种原因被神话,像过年时贴的门神,其实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秦琼和尉迟恭。而有些人物不仅死后被神话,甚至生前的能力也被无限拔高。三国时期的许多人就是这样被误传的,尤其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蜀国被刻画为英雄的象征,而魏国则被贬低,吴国更是几乎没有戏份。在这种偏爱的影响下,蜀国的一些人物,尤其是赵云和关羽,被过分夸大了。
比如赵云,七进七出救阿斗的故事,其实只存在于小说中,正史并没有记载。这是作者为了突出赵云勇猛的形象而编造的情节。而关羽的“温酒斩华雄”也是小说中的手法,目的是为了塑造关羽无敌的形象。实际上,关羽并没有小说中描绘的那样强大无敌。关羽虽然武艺高强,但也有致命的缺点,他非常傲气,甚至看不起年长的黄忠,实际上他们的武艺相当,如果黄忠年轻些,关羽可能连一合之力都撑不过。关羽在“败走麦城”时的失败,也与他不听从诸葛亮的策略、盲目自大有关。最后,正是由于他的自大,才导致了吴魏联手,最终被困,甚至丧命。
而关于诸葛亮,大家普遍认为他是智谋无双的代表人物,民间更是将他视为智慧的象征,但实际上,诸葛亮的智谋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出众。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谋士如荀彧、郭嘉、司马懿等人,无论在智慧上还是决策上,都远超诸葛亮,尤其是司马懿,他与诸葛亮多次对抗,最后却赢得了风光。诸葛亮虽多次讨伐魏国,但都未能成功,这也说明他并非那么高明的谋士。
事实上,刘备在死后将蜀国托付给诸葛亮,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蜀国本身缺乏人才。刘备一生都在强调“人才比儿子重要”,可见蜀国的困境。即便如此,诸葛亮却依旧任用了马谡这样的人才,而马谡在街亭失守后证明了刘备当初的判断是对的。与此相比,曹操手下的荀彧则明显更有眼光,他为曹操推荐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也为曹操制定了许多成功的战略。如果荀彧在蜀国,或许蜀国有机会统一天下,但因为荀彧与曹操理念不同,最后选择自尽,这也为司马懿的崛起和诸葛亮的困境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说,历史上的很多人物,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完美,他们的真实情况可能远远低于小说和民间传说中的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