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照片,背后有一段历史。之前我们发布过一些关于故宫典藏的紫禁城老照片系列,其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系列是关于清代皇室陵寝的。这些陵寝自古以来就是盗墓者的目标,因为除了豪华的建筑外,陵墓中大量的陪葬品更是让人不惜冒险。
民国十七年,清东陵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盗墓事件。慈禧太后去世后,按习惯她的陪葬品非常奢华。她没想到,20年后这会引来无法想象的羞辱。民国十七年,军阀孙殿英盗掘了清朝东陵的地宫,花了七天七夜,将所有的珍宝一一盗走,甚至连慈禧口中含着的宝珠也被挖走了。
清代皇陵分为多个部分,包括盛京三陵(沈阳的皇帝陵墓),以及东陵、西陵等。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老照片,大多是清末民初拍摄的,记录了这些皇陵百年的历史面貌,也详细展示了光绪帝崇陵的建设过程。
其中有一张是晚清时期拍摄的福陵明楼。福陵是盛京三陵之一,位于沈阳东北约20公里的天柱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皇后的墓地。最初,福陵被称为“先汗陵”或“太祖陵”,这里不仅埋葬了努尔哈赤,还有他的后宫妃子们。直到天聪三年,皇太极的母亲叶赫那拉氏的遗体从东京迁至福陵,经过多次更名,最终定名为“福陵”,并在顺治八年基本完工。
福陵的建筑风格与后期建造的陵寝有所不同。它采用了外城内郭的结构,包括前院、方城和宝城三部分,整体布局逐步上升。
另一张照片展示的是晚清时期的昭陵明楼宝顶,昭陵也是盛京三陵之一,通常被称为“北陵”。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与其皇后孝端文博尔济吉特氏的合葬墓。这里除了皇帝和皇后,还埋葬了其他后宫妃子。昭陵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满汉民族文化,展现了早期丧葬理念逐渐汉化的过程。
还有一组由菲尔曼·拉里贝拍摄的照片,展示了雍正皇帝的泰陵。泰陵位于河北保定,建筑始于雍正八年,历时六年建成,是清西陵中较为早期且规模较大的陵寝。泰陵的石牌坊格外壮观,牌坊分为三组,与大红门和广场共同形成独特的布局。
另外,清朝嘉庆皇帝的昌陵也有一组珍贵的照片,拍摄于1913年。这些照片展示了陵寝建筑的石像生和石牌坊等结构,展示了当时陵墓的雄伟和精致。
1913年,光绪皇帝的崇陵正在建设中,这座陵墓位于泰陵东北约4公里的金龙峪,是中国历代皇帝陵寝中的最后一座。光绪帝的遗体直到1913年才被安葬于此。崇陵的建设从宣统元年开始,到1915年才完工,照片中可以看到为标示主要建筑位置而提前修建的“线墩”。
光绪皇帝是一位有理想但命运多舛的帝王。在他的统治下,清朝已经处于衰弱期,而他却依然试图进行改革——这就是著名的戊戌变法。然而,变法最终失败,光绪被慈禧太后软禁,成为了傀儡皇帝。
光绪皇帝去世后,他被临时安放在清西陵的正殿,直到1913年才被安葬于崇陵。崇陵的建筑与其他皇家陵寝不同,规模较小,没有大碑亭或石像生等装饰,但仍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建筑形式,如五孔桥、神厨库和隆恩殿等。
值得一提的是,崇陵的妃园寝埋葬了光绪帝深爱的瑾妃和珍妃。珍妃是光绪帝最宠爱的妃子,但她与慈禧太后的关系非常紧张。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慈禧以“珍妃不便带走”为由命令将其杀害。后来,珍妃被安葬在崇陵,瑾妃也指示为珍妃设立了灵堂,表彰她对光绪的忠诚与深情。
此外,崇陵的建设过程中,有一位名叫梁鼎芬的清朝遗老,他在民国时期曾担任崇陵种树的官员。他为崇陵栽植了松柏树,帮助修复了这座历史悠久的陵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