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经历可以说非常具有代表性,他的故事揭示了两个重要的秘密:权臣为什么会篡位?权臣篡位的条件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宋朝以后“权臣篡位”现象消失了。
在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北方之后,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孙权和刘备两大割据势力,把他扣上了“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大帽子。其实,不仅敌对势力,曹操的阵营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人怀疑曹操有取而代之的心思,提出过“加九锡”的建议(如董昭),而也有人则坚持维护汉室正统(如荀彧),导致与曹操产生了分歧。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写下了著名的《述志令》。他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可以简单总结为:他的一生目标是“匡扶汉室”,并不是篡汉。曹操回顾自己从年轻时的自卑,到后来无意中成为大军阀,他的志向逐渐转向了替汉室扫平天下,恢复太平盛世。因此,他坚决否认自己有篡位的想法。 然而,《述志令》虽然表面上气势磅礴,实际上更像是一篇为自己辩解的“洗地文”。如果曹操真心忠诚于汉室,为什么要害死董贵人、伏皇后和皇子?为什么要让汉献帝忍辱负重,任由自己操控?汉献帝曾愤怒地告诉曹操:“你要是想做天子,就杀了我!”这一切都让《述志令》显得不那么可信,反而透露出一个真相:权臣为何难以避免觊觎皇位? 简单来说,权臣的篡位往往是由于个人欲望的膨胀,以及外部势力利益的推动,这两者的结合形成了权臣夺位的“动力”。 内部驱动 人类天生就被欲望驱使,尤其是对权力的欲望。大多数处在高位的权臣,往往无法做到“拿得起放得下”。以曹操为例,他如果将权力归还汉献帝,他是否能放心将统一天下的大计交给汉献帝?如果汉献帝决策失误,那岂不是会让自己的努力白费?再如王莽,他若不改朝换代,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因此,权臣的欲望不仅源自个人的物质需求,还与他们的理想和抱负紧密相关。正因为如此,拥有抱负的政治家往往会更加珍惜权力。 外部驱动 尽管权臣是个体,但他们的权力往往依赖于一个庞大的支持群体,没有这个群体,权臣就不可能获得权力。换句话说,权臣与其支持者之间存在着利益的深度绑定。为了维持这种支持,权臣的施政方针往往会受到支持势力的影响,甚至会受到限制。 以王莽为例,他的集团内部曾有两种声音。一派认为王莽应该在大汉旗帜下进行改革,另一派则认为大汉已经没有希望,主张王莽通过“代汉”来重建秩序。最终,支持“代汉”的势力占据上风,推动王莽登上了皇位。这表明,权臣的篡位不仅仅是个人意愿的问题,更与外部的利益纠葛紧密相连。 权臣夺位的政治模式 除了双重驱动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外,一个王朝的政治模式也决定了权臣篡位的可能性。曹操虽然有强烈的统一天下的愿望,但他所依赖的支持基础较为薄弱,最终未能篡位。为什么呢?因为曹操所依赖的只是支持他个人的“个体”,而他面临的却是一个强大的“豪门集团”。 曹操提出的“唯才是举”政策,与汉朝的“察举制”形成了鲜明对比。汉朝的“察举制”本来旨在选拔有才德的人才,但随着时间推移,它沦为豪门集团内部的游戏,出身低微的人无法获得公平的机会。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打破了这一传统,触动了豪门集团的利益,导致这些豪门势力与曹操产生了对立。 曹操未能登上帝位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没有获得这些豪门集团的支持。后来,曹丕通过“九品中正制”取代了“唯才是举”,这一制度承认了豪门集团的特权,使得豪门势力支持曹丕登上了皇位。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隋朝,科举制度的诞生逐渐改变了豪门的优势地位,庶族阶级开始崛起。 宋朝的政治变革 自宋朝起,科举制度基本取代了豪门政治。宋朝的科举不仅成为唯一的选拔方式,还有效地打破了门第限制,给更多普通人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庶族阶级的崛起,使得权臣难以依赖豪门集团获取支持,最终导致“权臣篡位”的现象逐渐消失。 宋朝的宰相制度也发生了分化,相权逐渐弱化,无法形成强大的统治集团。皇帝逐渐成为唯一的强权,而宰相们则成为了“听命”的官员。宋朝还重文轻武,大大削弱了武将的权力,使得军人难以掌握政权。这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根本上削弱了权臣夺位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自宋朝开始,随着科举制的普及和相权的弱化,权臣篡位的土壤被彻底铲除。权臣虽然有双重驱动的内外动因,但在新的政治环境下,他们的力量已不足以撼动皇权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