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灭亡后,五代时期的军阀统治一个比一个无能,直到石敬瑭时,局势更为严重。他不仅投降外族,还将燕云地区割让出去。这个地区,直到元朝建立,始终未曾回到汉人政权的控制下。虽然几百年过去,许多汉族与南方的联系断绝,但令人惊讶的是,朱元璋的北伐大军到达燕云地区时,那里的人们仍视明军为自己人,并且全力支持明军赶走蒙古的统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按照常理,异族统治五十年之久,应该会改变当地的文化,使得原本的汉族人逐渐变成外族的一部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中华文化的传承始终未曾断绝。辽国是第一个占领燕云地区的异族政权,他们对该地区的管理并没有采用原始部落的方式,而是尊重当地的习俗。辽国不仅派遣本民族的官员管理,还有汉族官员一起参与,甚至当时的丞相也有汉族人。在辽国的管理下,汉族文化并未遭到全面抹杀。
金国灭亡后,蒙古人接管了中原。忽必烈作为元朝的创始皇帝,虽然是外族出身,但他对汉文化有着深厚的兴趣。他不仅把汉文化作为自己国家的核心文化,甚至在元朝的都城建设中,完全沿袭了汉族传统,许多制度也借鉴了宋朝的管理模式。民众看到这些变化,内心有了些许安慰,表面上接受了蒙古统治,内心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根源。
令人意外的是,尽管燕云地区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外族统治,当地百姓仍保留着许多汉族的传统。很多家庭依然保存着族谱,甚至有些家族能追溯到唐朝时期。更惊人的是,许多大家族的族谱中,祖先的故事还被口耳相传,民间汉族的习俗得以完整保留。这一切为朱元璋后来的汉化事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减少了很多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1367年,朱元璋在北伐之前发布檄文,明确表示承认元朝的统治。虽然元朝是外族建立的,但元朝对民众的生活并未带来太大困扰,蒙古人虽然统治了中原,但他们对于国家治理并不熟悉,许多事务由汉族官员代为处理。蒙古统治下,百姓的日常生活相对轻松,至少在地主和汉人官员的帮助下,汉族百姓并未完全受到外族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