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中的一句话:“皇上是世界上最寂寞的孩子”,讲的就是爱新觉罗·溥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他一生悲惨、命运多舛,仿佛是历史的转折点,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
溥仪三岁时即登基为帝,六岁便被迫退位,之后的生活充满了颠沛流离。大部分时间,他都在监禁中度过,且极度惧怕死亡,几乎在生死边缘挣扎了大半生。帝王往往寿命不长,溥仪虽然当皇帝的时间极短,却深受帝王疾病的折磨。从小体弱多病,成年后更是患上尿毒症,直至1967年逝世,那时他刚刚过了六十岁。
溥仪的死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18年——1967年10月16日下午。在此之前,他的健康状况已经堪忧。长年尿毒症的折磨让他无法安稳入眠,常常感到呼吸困难、贫血和恶心。为了缓解症状,溥仪每天都要喝上几副中药,这成了他一生的常态。溥仪的病痛难忍,许多人或许会问,作为一位曾经的皇帝,溥仪是否曾试图延长生命、恢复健康呢?
事实上,溥仪出生在清朝的末期,他的身体早已受到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小时候,溥仪的健康状况就非常虚弱。慈禧太后在清朝末年忙于政事,根本顾不上照料溥仪这个年幼的皇帝。因此,宫中的太监和宫女负责照顾他,而溥仪也早早接触了不适合儿童的事物,包括过早地接触了药物和补品,这对他健康的损害是深远的。
溥仪的身体问题,从年轻时便开始加重,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他曾因失去性功能而频繁求医。为了恢复“雄风”,溥仪开始大量服用强烈的药物,不仅是中药,还有西方的激素类药物。溥仪痴迷于这些药物,甚至尝试各种“奇效药”,令自己的身体不断透支。
1924年,溥仪的生活开始变得动荡不安。冯玉祥将他赶出了紫禁城,之后他又在日本人的手中沦为伪满的傀儡皇帝。在这期间,溥仪仍然没有停止对药物的依赖,且药物越来越复杂。一位名叫爱新觉罗毓嵒的老人曾回忆,溥仪当时痴迷于雄性激素的使用,每天半夜都会找人给他打针,以便维持体力,迎合自己的欲望。然而,这些药物的滥用,让溥仪的肾脏逐渐受损,最终导致了他患上尿毒症。
溥仪的命运并没有因此好转,反而进入了更深的低谷。在伪满政权倒台后,溥仪过上了长达几十年的囚禁生活,直到1960年才获得特赦,开始过上“正常”的生活。1965年,他被确诊为恶性肿瘤和尿毒症,身体逐渐衰弱。尽管周恩来总理对他的病情十分关心,特意安排协和医院的专家为他治疗,但溥仪的健康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1967年10月,溥仪的健康每况愈下,他开始出现回光返照的现象——在临终前短暂的清醒和兴奋,似乎让他重新找回了些许活力。就在这时,溥仪的两位老友——李以劻和范汉杰来医院探望他,他们看到溥仪突然睁开眼睛,精神焕发,不禁感到一丝希望。然而,医师孟大夫却透露,溥仪的回光返照其实预示着他的生命即将结束。
溥仪临终时,极度抗拒死亡,他甚至挣扎着说:“快救救我,我还不想死,我还得为国家做事!”这一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深感震惊。尽管溥仪的亲属为他购买了他最信赖的“河车丸”,这款在古代被视为能延年益寿的药物,但它对治疗尿毒症毫无帮助,最终溥仪还是在1967年10月17日凌晨离世。
溥仪的死亡不仅是一个帝王的逝去,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在他的葬礼上,人民日报的讣告中提到:“他是以全国委员会委员的身份离开了人世,走时亲朋好友对他恋恋不舍,这样的人情味和温情是他作为一个皇帝时永远体会不到的。”
虽然溥仪一生波折、坎坷,但他在晚年为新中国的文史工作做出了贡献。他用自己丰富的历史知识,填补了我国文史领域的空白。周总理曾表示:“我把末代皇帝改造成了良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本身就是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