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与庞统齐名的谋臣:廖立
许多人一提到与庞统齐名,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诸葛亮。毕竟,蜀国的“卧龙”诸葛亮与“凤雏”庞统,被誉为最杰出的两位谋士,各具才华。然而,本文要介绍的与庞统齐名的蜀国谋臣,却并非诸葛亮,而是廖立。
或许很多人对廖立并不熟悉,更别提他与庞统齐名了。实际上,廖立在蜀国丞相诸葛亮心中,才华与庞统并无二致,足以与庞统平起平坐。廖立,字公渊,武陵人,生卒年不详,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个重要谋士。早年,刘备在担任荆州牧时,曾召廖立为州从事。廖立当时还不到三十岁,就被任命为长沙太守。那时刘备带着庞统等人进入蜀地,而诸葛亮则留守荆州。当孙权派遣使者前来荆州与诸葛亮进行友好访问时,孙权的使者问起荆州的英才,诸葛亮毫不犹豫地回答:“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这句话表明,在诸葛亮眼中,廖立与庞统一样,是楚地的杰出人才。
2. 弃城而逃:廖立的抉择
建安二十年,刘备成功占领益州,而孙权以此为借口,要求刘备归还荆州。刘备自然不愿意放手已经得到的荆州,他对孙权说道:“等我得到了凉州之后,再归还荆州。”孙权听后怒不可遏,决定出兵攻打刘备控制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当时,长沙和桂阳两郡迅速归附孙权,唯独零陵太守郝普坚守城池,拒绝投降。
廖立担任长沙太守,他选择了弃城而逃,径直回到刘备身边。刘备对廖立并未责怪,而是继续信任他,任命他为巴郡太守。后来,刘备率领五万大军出征公安,命令关羽攻占益阳,誓要夺回失地。然而,随着曹操进入汉中,刘备深知无法同时应对孙权与曹操的压力,因此选择与孙权议和,最终达成了分割荆州的协议。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刘备去世后,廖立却公开批评刘备的战略决策。这引发了不少争议。
3. 批评刘备,失宠流放
廖立一直认为自己才华出众,应该与诸葛亮平起平坐。然而,蜀中的职位却未能体现他的才能,这使他心中不满。在刘备去世后,廖立直言批评了刘备及蜀中多位重要人物。根据《三国志》记载,蒋琬等人曾拜访廖立,廖立对他们说道:“刘备当初没有攻取汉中,而是与孙权争夺南方三郡,结果被孙权夺走。如此一来,士兵劳累,夏侯渊、张郃等人也深陷巴地,险些丧失整个州。”批评刘备的策略失误后,廖立又指责关羽“只知道勇猛,根本不懂得带兵”,导致他在战场上屡次失败,甚至丧命之后尸骨无存,丢失了一方土地。
不仅如此,廖立还批评了蜀国的许多官员,认为他们都是“庸才”。他的言辞犀利,直言不讳。这让蒋琬等人感到不满,回去后将事情告诉了诸葛亮。诸葛亮大为震怒,于是便上奏弹劾廖立,指责他“坐井观天、贬低朝廷大臣”。刘禅下令将廖立贬为平民,并流放到汶山郡。
4. 汶山郡的孤寂与死去
廖立被流放至汶山郡后,带着全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尽管他表面上看似平静,内心却极为痛苦,经常叹息道:“我将死于这荒凉之地。”然而,姜维率军经过此地时,曾去探望廖立,见他仍保持着昔日的气节和气概。最终,廖立在汶山郡去世,年事已高,妻儿返回蜀地。
5. 对廖立批评的思考
尽管廖立的批评言辞激烈,但细细分析他的观点,其实并非全无道理。俗话说“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汉中对刘备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法正等谋士也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可惜刘备在夺取益州后,由于多方面的压力,未能及时进攻汉中,而孙权则趁机夺取了南方的三郡,造成蜀国的战略劣势。
曹操自215年起便在逐步占领汉中,而刘备直到217年才开始向汉中发起进攻。最终,直到219年,刘备才彻底拿下汉中。与曹操不同,刘备面临的复杂局面使得他未能一举攻下汉中,廖立的批评多少显得有些纸上谈兵。
更何况,汉中的张鲁曾直言不讳地说:“宁为曹公阶下囚,不为刘备座上宾。”这句话表明,张鲁并不看好刘备,如果刘备率先进攻汉中,张鲁或许根本不会选择投降。因此,廖立的批评,可能更多的是出于个人不满,想通过此举引起蜀国朝廷的关注。
总结
廖立在历史上被视为一位有才华却不被重用的谋士。尽管他对刘备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批评,部分意见也有其合理性,但最终他因不合时宜的言辞而失宠,孤独终老在汶山。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英雄的成败常常不仅在于才华和智慧,还在于如何把握时机与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