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皇帝和大臣去世后,通常会以“谥号”来评价其一生。《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章”字的含义包括温和宽容、讲究法度、善于言辞、谨慎小心和重视教化。因此,带有“章”字的谥号通常代表着美好的评价。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三位被授予“章”谥号的皇帝。
一、汉章帝
汉章帝刘炟(56年-88年),是东汉第三任皇帝,年号“章”。他是光武帝刘秀的孙子、汉明帝刘庄的第五子。刘炟年少时即被立为太子,直到永平十八年(75年),他继位为帝。
在位期间,汉章帝以宽厚仁爱为治国之策,放宽了刑法,废除了五十多条苛刻的法律,并推出“胎养令”,给每位怀孕的女性赐谷以鼓励生育。他还轻徭薄役,奖励农桑,致力于恢复民生。对外,他组织营救被困西域的三百名将士,留下了“十三将士归玉门”的美谈,并两次派兵支援班超。
尽管政局较为安定,生产有所发展,史学界将其治下与汉明帝的治国政策并称为“明章之治”,但刘炟也面临外戚势力过大的问题,特别是外戚窦宪的专权,影响了朝政的公正性。
汉章帝在位至88年去世,享年仅33岁。以“孝章皇帝”谥号,庙号“肃宗”,葬于洛阳的敬陵。此外,他也是一位书法家,草书风格流派被后世称为“章草”。
二、明章帝
明章帝朱瞻基(1398年/1399年-1435年),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母亲为诚孝昭皇后张氏。他年轻时深受祖父永乐帝的宠爱,早在1411年即被立为皇太孙,并随永乐帝巡行北方。1425年父亲去世后,朱瞻基继位为皇帝。
明章帝在位期间,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政的措施。他注重整顿官员队伍,提升了内阁的权威,并通过精简冗余的机构来振兴政风。与此同时,他还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缓解了国内的矛盾,致力于与父亲仁宗时期的和平相延续,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仁宣之治”。
朱瞻基还重视外交,继续进行郑和七下西洋,同时停止了与交趾的战争,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1435年1月,朱瞻基因病去世,享年仅36岁。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谥号,庙号“宣宗”,葬于景陵。由于谥号中有“章”字,他也被称为明章帝。
三、清章帝
清章帝福临(1638年-1661年),即顺治帝,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年号“顺治”。福临六岁登基,由叔父多尔衮摄政,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了清朝的统治。迁都北京后,他于1650年开始亲政。
顺治帝重视整顿吏治,派遣监察御史巡视各地,打击腐败。为了恢复战乱后的农业经济,他推行屯田政策,并在1657年进一步鼓励开垦荒地,带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面对各地的抗清起义,福临采取了宽政和招降的策略,并重新任用洪承畴等军事将领,逐渐平息了局势。
然而,福临英年早逝,1661年2月去世,享年仅24岁。以“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谥号,庙号“世祖”,葬于清东陵的孝陵。
这三位被称为“章”皇帝的治国之道,虽各有不同,但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印记,他们的名字和功绩仍被后人铭记。